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生命周期假说,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储蓄行为可以划分为工作期的储蓄和退休期的反储蓄两大阶段,工作期的收入等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退休期的消费来自于工作期的储蓄累积。如果工作期的储蓄累积不足以支付退休期的消费,就产生了老年经济安全问题。 伴随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也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要面临的社会问题;同时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未来的物价水平越来越难以预测。因此,老年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以工作期的储蓄累积供退休期消费的较佳的制度安排之一,年金得到广泛的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多为国民年金→企业年金一个人年金,大都经历了先欲以国家之力解决老年经济安全问题,导致财政无力为继,继而削减福利开支,而后制定政策鼓励商业年金发展以补国民年金之不足的过程。美国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的出台,标志着国民年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年金保险三层养老保障制度的确立。自此,建立三层养老保障制度成为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改革本国养老制度的主流方向。 我国2000年即已步入老龄化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的状况不同,我国呈现出“未富先老”,单凭国家财政显然更无法解决老年经济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在城市范围内已初步建成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累积模式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即国民年金),而商业年金却覆盖率很低,因此发展商业年金是解决我国老年经济安全问题的较佳途径。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过程中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使之与本国实践相结合。 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研究了国外尤其是美国个人年金保险和企业年金的理论问题。对个人年金保险从累积期和清偿期各自特点的不同及其发展演变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账户型年金保险是未来个人年金保险乃至人身保险产品发展方向的结论;介绍了美国主流的两种企业年金计划DC计划和DB计划,并分析了企业年金与个人年金保险的差异,解决了理论界对二者概念较为模糊的问题。在建立了明确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角度之后,本文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两条理论主线引出的问题的结合处,详细分析了决定商业年金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和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正是这两项因素导致了个人年金保险产品的变迁和企业年金的发展,进而构成了三层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本文的第四部分,首先以前两部分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我国现有商业年金保险产品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围绕影响年金保险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探讨我国年金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而定位了我国年金保险的发展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制约商业年金发展的环境因素。本文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发展商业年金在我国的迫切性和潜在需求,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商业年金发展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