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非国有经济及其罕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有部门在计划机制的基础上引进了市场机制,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外的集体经济、三资和私营经济等新型的市场主导型经济迅速崛起。市场化进程的不同导致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机制出现了差异。20世纪末,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新特征,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异实现了由负到正的逆转。本文利用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从国有部门整体和区分不同类别国有部门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构建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多值样本选择模型,采用Oaxaca-Blinder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部门间工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采用Melly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对工资分布上的工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国有部门存在正的工资溢价;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回报率远高于高中,并且组内低技能劳动力的回报率较高。因此,本文认为应制定公平的工资分配制度,促进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工资市场化,建立统一、灵活、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低技能劳动力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