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剧坛影响最为深远的剧作家之一,过士行自1989年创作个人第一部话剧《鱼人》至今,共创作剧本十余部。其中又以“闲人三部曲”和“尊严三部曲”系列剧作最具代表性,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屡被称赞。纵观过士行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虽然随着时间变化,其作品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但过士行一直本着民间立场,关注现实人生困境,体现出剧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少学者曾从多重角度对过士行剧作进行分析,本文则将过士行剧作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相联系,立足文本分析,并结合中国当代戏剧史,从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阐释过士行的剧作,探析过士行剧作的美学风格。全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过士行的狂欢体戏剧结构,分别从情节、空间等方面对其戏剧文本进行探析。在过士行的剧作中,具有许多狂欢化的节庆场面,无不呈现出一种怪诞、荒谬的戏剧风格。而在这些非日常的场面中,全民参与狂欢,固有的日常秩序、森严等级秩序被一概打破,随之萌现的是死亡与新生、加冕与脱冕等狂欢化的双重性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从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来探讨过士行剧作中所呈现的狂欢化特征。在物质需求凌驾于精神文化之上的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已然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过士行所塑造的异化的闲人、精神病人与医生等人物形象,都具有狂欢的共性,展示出一种近乎病态的自我沉醉和自我偏执。第三部分从过士行剧作文本出发,探讨文本内部狂欢化的语言特征,思考过士行在变化中的创作追求。过士行作品体现出明显的游戏、粗鄙、怪诞、喧哗的话语风格。正是这些混合的语言特点,消解了语言的原始意义,质疑了语言的等级格局,从而产生狂欢化的文学审美效果。第四部分立足于作者所处的文化语境,对过士行作品美学风格的形成以及意义进行阐释。过士行所有剧作的主题都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都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意义。这一部分便致力于探讨过士行及其文本内在的思想价值和意义,致力于发掘过士行创作背后的文化渊源、创作原型和生命哲学意义,并由过士行狂欢写作展开对当代戏剧创作局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