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机理研究及分子设计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WOLEDs)由于其在显示器件、固态照明和分子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潜力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尽可能覆盖可见光区域(380-780 nm),实现WOLEDs的典型方式是由基于两互补色(蓝橙或蓝黄)或者三原色(蓝绿红)的发光体组成。而由于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相对较窄,这使得大部分WOLEDs通常由多个发光材料的叠层器件构成,这就导致了WOLEDs存在光色不稳定、制作工艺复杂和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而具有双发射特性的单组分白光材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新型白光材料存在蓝色瞬时荧光(Prompt Fluorescence,PF)和橙色(或黄色)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之间的可逆转换行为,发射光谱的半峰全宽覆盖范围达150 nm,因此它们发出的两个波段的波长能够覆盖可见光区域。TADF材料往往具有较小的第一单重激发态(First Single Excited State,S1)和第一三重激发态(First Triplet Excited State,T1)能差,使得三重态激子能有效地上转换为单重态激子,从而实现100%的激子利用率。由于目前发现的TADF白光材料的数量还十分有限,在WOLEDs上的应用也较少,其发光机制还不够清楚。因此,在理论上研究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并设计出有效的白光TADF分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甲苯溶液和聚集态中一系列TADF分子的发光性质,并对TADF分子进行了理论设计。通过计算势能曲线和衰减速率,研究了TADF分子的双色转换过程及发光机制;通过研究给体对基态和激发态构象的影响,对具有单构象和双构象的给体进行了分类,揭示了给体的取代效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设计TADF分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白光TADF分子进行了预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延迟荧光机理研究及分子给体设计。该工作选取PTZ-TTR和PTZ-Ph-TTR为研究对象,发现分子具有两种构象,通过发光颜色互补实现白光发射。PTZ-TTR在基态时更容易以准轴向(quasi-axial,ax)构象稳定存在,这导致准赤道(quasi-equatorial,eq)构象的激发态只能由准轴向构象的激发态变换得到,因而产生相对较弱的橙光。PTZ-Ph-TTR在基态时可以稳定存在两种构象,因此准赤道构象的橙光发射可以通过直接激发或激发态下准轴向构象变换产生。结果表明,T1到S1的上转换可以在准赤道构象中实现,也可以在构象转换过程中发生。另外,通过比较甲苯溶液和聚集态中PTZ-TTR的发射特性,揭示了环境效应。此外,研究了给体的取代效应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具有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给体倾向于发出双发射,具有强供电子能力的给体有利于实现WOLEDs所需的补偿性发射。此外,基于TTR受体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给体的TADF分子,并发现DMAC-t Bu-TTR和PXZ-Ph-TTR是WOLEDs中的潜在白光材料。(2)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白光分子设计。该工作从理论层面设计了一系列TADF分子,同时系统研究了三个具有可逆双色转换行为的白光TADF分子(包括PTZ-BP、FCO-Cz S和PTZ-BPN)的发光性质。通过计算几何结构、势能曲线和衰变速率,研究了甲苯溶液中三种白光TADF分子的发光机理,发现准轴向构象是蓝色PF的主要来源,准赤道构象发射橙色TADF,并提出了三种上转换机制:(1)准赤道构型的T1态上转换为S1态eqT1→eqS1;(2)准赤道构型的T2态转换为S1态eqT2→eqS1;(3)在构象转换过程中T2到S1的上转换。此外,研究了给体取代对发光特性的影响并对能够实现单构象和双构象的给体进行了分类,为单发射分子调整为双发射分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另外,理论设计了一系列基于给体PTZ和PXZ的分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白光分子进行了预测。本论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器件结构及工作机制,并简述了发光材料以及单分子有机白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简述了本论文所用的理论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量子力学/分子力学(The Combined Quantum Mechanics and Molecular Mechanics,QM/MM)方法和计算辐射跃迁速率、无辐射跃迁速率的理论方法。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基于以上理论方法开展的具体研究工作,其中第三章研究了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延迟荧光机理及分子给体设计,第四章研究了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的白光分子设计。最后一章对本论文进行了工作总结与展望。
其他文献
2008年日本Hosono研究组在掺F的LaFeAsO(1111)样品中发现了相变温度为26K的超导体,由此掀起了铁基超导研究的热潮。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比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磁场更高,且铁基超导体内超导性和磁性共存的特点使其在高温超导机理探索以及自旋电子学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铁基超导材料除了上述的1 1 11体系之外,目前还发现了其他的122、11、111体系以及结构上更复杂的Sr4Sc2O6F
微流控是近年来的一项新兴技术,因其具有样品消耗少、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微型化、集成化等优点,在生物、检测、化工及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微气泡作为一种简单、清洁、有效的工具,为解决微流控技术的诸多难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基于微气泡的微流控技术应用中,对微气泡运动进行调控尤为重要。本文实验和理论研究了脉冲激光控制气泡运动的过程。利用脉冲激光水平照射100 ppm金纳米流体,间接光压力与其他
空化作用广泛存在于流体机械的运行过程中,它可能会造成机械效率、机械密封性能下降等不良影响。随着空化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研究空化现象应该从气泡动力学入手。在某些复杂场景中,气泡场中的气泡形状不仅只存在球形,还可能会出现柱形气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关于柱形气泡动力学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而为了更加的贴合工程实际,流体的压缩性是不容忽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在此条件下进行了科学研究,详细工作如
山水游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游记展现着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承载着许许多多文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内容。山水游记的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语文学科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角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笔者针对山水游记的特点,从生态环境视域进行初中语文山水游记的教学研究,发掘山水游记中的生态价值,通过山水游记的
目前标准模型几乎解释了人类所观测到的全部物理事件,正是这种标准模型难以突破的情况导致了实验物理的停滞不前,目前许多人认为寻找突破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可能是人类物理学再次飞跃的突破口。中微子振荡的发现宣告了中微子可能具有微小的质量,而中微子如果真的存在微小质量则出现轻子衰变中味道数不守恒的过程成为了可能,而探究这种在现有的标准模型框架下所严格禁戒的过程的存在性很有可能是人类探索新物理的第一步。五十余年来
铁路行业不断提升的电价和能源消耗促使铁路公司寻求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将铁路运输和利用太阳能资源相结合可以成为削减电费、为铁路公司带来更多利润、实现高速铁路产业脱碳的潜在解决方案。传统的货运列车是通过向公共电网购电来满足其正常运行的需要,因此电费支出是一项巨大的开销,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铁路沿线建立分布光伏发电站可以削减电费,优化铁路系统能源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对列车进行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凭借其超薄性、可弯曲性、视角广等优点在固态照明和信息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性质的材料往往在单重态第一激发态(First Single Excited State,S1)和三重态第一激发态(First Tr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发光效率、色纯度高、光谱可调、载流子迁移率高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显示领域的关键发光层材料。在过去的六年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s)的外量子效率(EQE)已经由不足1%提升至20%。这类材料可以通过简单、低成本的溶液加工的方式直接在基底上生长出低缺陷态密度、高荧光量子产率且传输性能优异的钙钛矿薄膜。对于钙钛矿发光层的可控制备和界面层的优化对器件性能的提升起着关
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及其性能的不断提升得益于电子器件小型化的不断发展。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者们致力于在纳米尺度上构建出性能更高、能耗、成本较低、占据空间小的微型电子器件。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的单原子层二维材料,通过裁剪或者掺杂可以改变零带隙的缺点,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电子器件中。由于裁剪后石墨烯纳米带的掺杂原子种类、位点可以有无穷多种,进而使其产生各种各样的自旋和电子学特征,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