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1930-2008)被认为是继乔治·萧伯纳以来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其戏剧创作生涯近50年,建树颇丰,影响深远。2005年,品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却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就像对品特的评价那样,其作品呈现出对立的、矛盾的、互补的因素。文学批评中往往把这些要素的碰撞和协调称为张力,在品特的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动与静、确定与不确定、喜与悲的张力。然而长期以来,却鲜有学者从张力角度探讨品特戏剧。本论文选用品特早期的代表作《房间》、晚期的代表作《月光》,运用对比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张力视角来研究始终贯穿于品特戏剧中的对立的两极因素,探索其作品的戏剧魅力。
本论文拟用三个章节分别分析品特作品呈现出来的动与静、确定与不确定、喜与悲的张力。
在第一章动与静的张力中,指出品特的“沉默”是对梅特林克等作家关于动与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品特剧作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态的沉默表达最真实的意图;动态的、喧闹的絮叨、长篇大论却可能是掩盖真实的烟幕。说出来的话语用以掩盖未说出的内心焦虑。
第二章探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张力。首先,品特剧作中的语言似录音机录制的,写实、生活化却含混难懂。剧作中话题的突变,自言自语,停顿与沉默,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句子,使读者迷茫却诱惑读者探索其深意。再者,品特剧中的人物是现实存在的,但其记忆模糊、难以对证、无法探究记忆的真实性,人物难以确定自己的出身,无法确切指认长期生活的住所。最后,品特在剧中构建了真实的环境——封闭的房间,但房间外是难以掌控的黑暗世界和陌生人,房间内的温暖也因此充满变数。
第三章论述喜与悲的张力。面对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的外部世界,剧中人物沉浸于自我构建的理想世界中,寻求情感所系,或期望确保安全、舒适的领地,以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无依或外来的威胁。过去的体面辉煌用以掩盖现实的凄凉孤独;对舒适的、隔离外来威胁的房间的无限珍视,来确认自己在这个阴冷世界的唯一立足点。关系淡漠、荒诞的夫妻,亲情缺失的父子极力寻找归宿和精神家园,却只能荒诞的接受悲惨的现实。品特作品描绘了一幅荒诞却主题严肃的世界画图,展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强烈的反差,凸显了人的现实困境。
“张力”使品特的作品更富魅力及冲击力,予以读者强烈的精神刺激,凸显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忧惧、孤独、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引发了读者探究病源的兴趣。本论文从“张力”的视角研究品特的两部戏剧,力求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品特及其剧作,亦为探究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安全感缺失、夫妻淡漠、父子疏离等社会问题之病源提供一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