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ion in Harold Pinter's Plays--Taking examples of The Room and Moonlight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63991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品特(1930-2008)被认为是继乔治·萧伯纳以来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其戏剧创作生涯近50年,建树颇丰,影响深远。2005年,品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却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就像对品特的评价那样,其作品呈现出对立的、矛盾的、互补的因素。文学批评中往往把这些要素的碰撞和协调称为张力,在品特的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动与静、确定与不确定、喜与悲的张力。然而长期以来,却鲜有学者从张力角度探讨品特戏剧。本论文选用品特早期的代表作《房间》、晚期的代表作《月光》,运用对比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张力视角来研究始终贯穿于品特戏剧中的对立的两极因素,探索其作品的戏剧魅力。   本论文拟用三个章节分别分析品特作品呈现出来的动与静、确定与不确定、喜与悲的张力。   在第一章动与静的张力中,指出品特的“沉默”是对梅特林克等作家关于动与静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品特剧作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态的沉默表达最真实的意图;动态的、喧闹的絮叨、长篇大论却可能是掩盖真实的烟幕。说出来的话语用以掩盖未说出的内心焦虑。   第二章探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张力。首先,品特剧作中的语言似录音机录制的,写实、生活化却含混难懂。剧作中话题的突变,自言自语,停顿与沉默,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句子,使读者迷茫却诱惑读者探索其深意。再者,品特剧中的人物是现实存在的,但其记忆模糊、难以对证、无法探究记忆的真实性,人物难以确定自己的出身,无法确切指认长期生活的住所。最后,品特在剧中构建了真实的环境——封闭的房间,但房间外是难以掌控的黑暗世界和陌生人,房间内的温暖也因此充满变数。   第三章论述喜与悲的张力。面对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的外部世界,剧中人物沉浸于自我构建的理想世界中,寻求情感所系,或期望确保安全、舒适的领地,以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孤独无依或外来的威胁。过去的体面辉煌用以掩盖现实的凄凉孤独;对舒适的、隔离外来威胁的房间的无限珍视,来确认自己在这个阴冷世界的唯一立足点。关系淡漠、荒诞的夫妻,亲情缺失的父子极力寻找归宿和精神家园,却只能荒诞的接受悲惨的现实。品特作品描绘了一幅荒诞却主题严肃的世界画图,展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强烈的反差,凸显了人的现实困境。   “张力”使品特的作品更富魅力及冲击力,予以读者强烈的精神刺激,凸显了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忧惧、孤独、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引发了读者探究病源的兴趣。本论文从“张力”的视角研究品特的两部戏剧,力求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品特及其剧作,亦为探究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安全感缺失、夫妻淡漠、父子疏离等社会问题之病源提供一定的启迪。
其他文献
翻译研究中的不同学派和研究范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社会地位,保障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权力。但伴随译者权利的凸显,译者也被赋予了过多的选择和自由。
目前,外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英语中的重读也随之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重视。本篇论文的研究正是以这样的背景为前提展开进行的,目的是调查分析中国部分大学生
风格多样,妙语连珠的字幕,一直都是韩国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一大闪光点。恰到好处的节目字幕不仅能让有趣的场景锦上添花,还能让看似平淡无奇的镜头变得有意思。字幕俨然已经成为了
话语标记语在日常口语经常用,因其自身带有的语音、句法等方面的特征,成为了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最近几十年,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尽管目
随着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经济新闻报道和评论也逐渐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对象。经济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具有其独特风格的文体,其作者在对经济现象进行专业客观的解
一位作家的创作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相关,而且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懂得如何将其时代特点和其个人的经历完美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以将个人的经历升华
转喻在传统语言学上被称为一种修辞方法,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传统语言学家看来,转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的表达手法。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却将其看做是人类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