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工作时间配置及其效应研究

来源 :姜冠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者的工资差异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工资形成机制及其合理差异反映了劳动者的生产率,是市场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体现;同时,工资差异及其形成机制是理解收入分配的重要途径。研究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对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实等人(2019)利用CHIP数据对1995年以来城镇工资差距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发现我国工资差距的基尼系数从0.29上升到0.38,我国城镇工资差距在持续扩大。现有很多文献研究了我国劳动者的工资差异,绝大部分文献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工资歧视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了工资的部门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作为影响工资差异重要因素的劳动者工作努力程度、努力与个人能力交互作用未能在已有文献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事实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越过了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正朝着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根据劳动供给理论,劳动者在工作和闲暇之间配置时间,当这个国家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只有面对较强的激励时,劳动者才会愿意增加工作时间的供给。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劳动者大约30%经常加班,从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间来看,我国要远高于全球水平(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王琦,2014)。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人民具有的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研究劳动者工作努力程度、努力与个人能力交互作用对工资差异的影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也很有意义。虽然国内已有文献讨论了过度劳动和超时工作,但是主要从防范和治理过度劳动的视角进行研究,研究的群体主要以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为主体。实际上,超时工作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中也比较普遍,勤奋努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和美好生活的源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为勤奋努力应该可以反映到劳动者个人的工资和教育回报率上来。我们认为,劳动者工作努力程度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对其生产率和工资产生积极影响。第一,选择效应。工作时间是劳动者努力程度的重要体现,已有文献都基于工作同质的假设,假设工作岗位和劳动力是同质的,这种同质主要体现为,工作具有损耗性质,超时工作会影响劳动者健康,工作是一种“厌恶品”。不过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考虑到工作和劳动者具有异质性后,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具有损耗性,也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视工作为“厌恶品”,影响劳动者幸福感的关键并非是工作时间的长短,而是工作时间的性质。部分愿意努力工作的劳动者,他们基于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个人能力,主动选择超时工作,以期提高个人的生产率、取得更高的工资水平,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努力工作具有“生产率信号”作用,本文的任务就是研究考察在何种条件下,选择超时工作的劳动者具有生产率信号作用。第二,勤能补拙效应。根据经济学“干中学”理论,在生产中产生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将会极大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勤奋工作,在工作中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相对于那些较少投入工作时间的劳动者而言,他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我们认为勤奋工作有助于劳动者自身累积更多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为此,本文的核心基于劳动者与工作都存在异质性的条件下,从工作时间的视角去考察劳动者工作努力程度、个人能力和工资率的互动机制,以揭示努力工作和超时工作存在的原因。同时,积极探讨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所表现出来的生产率特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当前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有助于掌握我国经济增长与超时工作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我们对超时工作和劳动供给理论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现有关于工资形成机制的文献,科学回答努力工作与个人成功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弥补当前文献的不足,并更加科学地评价当前我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作时间和工资的关系。首先,通过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统计了我国劳动者周工作时间自1989年至2015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出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间呈现出显著的性别、户籍、职业和工作单位性质等差异,验证了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存在异质性的假设。同时,运用经典明瑟方程构建模型,实证研究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的教育回报率特征,研究发现受教育年限和工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率存在户籍、职业、学历、性别、企业类型等明显差异。其次,通过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统计了我国劳动者工资自1989年至2015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出我国劳动者工资呈现出显著的性别、户籍、职业和工作单位性质等差异。同时,基于工作和劳动者的异质性,建立劳动者工资模型,实证分析劳动者工作时间、受教育年限、工作时间与受教育年限交互项对工资的影响。二是工资对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影响的因素差异。首先,基于异质性工作和异质性劳动者的视角,以Becker(1965)和Gronau(1977)创立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家庭生产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研究工资对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其次,鉴于工资和工作时间可能会存在的内生性,通过控制工资变量的方式,建立简约模型,运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开展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职业、单位性质、户籍、受教育年限等。最后,运用构建的理论模型,采用2SLS实证分析了工资对劳动者工作时间选择影响的因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对工作时间选择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工资对工作时间的选择存在户籍、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单位性质的差异。三是工作时间、工资与中国城镇居民家务安排。首先,通过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统计分析了家务劳动时间特点和夫妻间相对家务劳动比例变化趋势特征,我国家务劳动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丈夫相对妻子的平均家务劳动比例在40%以下,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家务模式仍然还占主流,夫妻间相对家务劳动比例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其次,从夫妻分工合作开展家庭家务劳动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家务劳动与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家务劳动模式与家庭收入的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劳动者工作时间对家务劳动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配偶的工作时间对劳动者家务劳动时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配偶工作时间越长,劳动者本人家务劳动时间越多,这充分说明城镇职工对待家务劳动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态度,夫妻平等分担家务的“合作型家庭家务模式”代表着家务模式的演变方向;家务劳动时间对工资的回归系数几乎为零,劳动者小时工资高低对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有限,这说明家庭在劳动者心目中有着“港湾”的定位作用,夫妻双方工资高低对家务劳动相对比例几乎无影响。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和劳动者具有异质性,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具有损耗性,也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视工作为“厌恶品”。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间呈现出显著的职业和工作单位异质性的特点,验证了我国劳动者对工作时间的投入存在异质性的假设。二是基于劳动者与工作存在异质性的条件下,从工作时间选择的视角考察劳动者工作努力程度、个人能力与工资率的互动机制,以揭示工作努力和超时工作存在的原因。通过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者工资存在性别、工作单位、职业、户籍的显著差异;受教育年限与工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率存在户籍、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性质等显著差异。三是在劳动者可以选择工作以及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依据“干中学”和劳动市场信号发送理论,选择超时工作在某些条件下就是拥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者信号。研究发现:在我国全部城镇劳动者中,选择超时工作不是一种优秀劳动力的信号;在私营企业管理者或者大专以上学历劳动者中,选择超时工作可能就是一种优秀劳动者的信号。当然,由于样本和指标的限制,本文尚未纳入劳动者的能力指标,比如纳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进入研究框架之中,进一步考察超时工作分别与能力、工资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待于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自从我国2008年出台了《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的实施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垄断行为,而这些垄断行为非常的复杂,导致反垄断执法的难度不断加大。在2008年我国开始在《反垄断法》当中加入了经营者承诺制度,在加入此制度之后,反垄断机关通过和相关经营者之间进行协商,共同完成问题的解决。经营者在进行承诺之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执法资源的浪费,也提高了执法效率。但是在具体适
学位
生态环境修复基金是指将各类用于修复受损害生态环境的资金筹集到一起并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的非营利性基金,生态环境修复基金法律制度具体可以分为筹集制度、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目前我国尚未针对生态环境修复基金制定专门的法律,仅有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管理办法作为依据,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存在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地方在生态环境修复基金管理和使用实践上的创新与中央的规定产生了冲突。根据中央规定,生态环境修复资金应
学位
近年来,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变迁导致了法律产品的供求失衡,案多人少成了法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案多人少”既非诉讼程序单独可以解决的问题,亦非法院内循环得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寄希望于诉讼外的纠纷解决办法,探索建立民商事纠纷中立评估机制。中立评估机制源于域外的ENE程序,目前,学界对这一机制的研究还停留在机制介绍层面,尚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中立评估机制作为域外经验,在移植的过程中必须考虑
学位
油茶籽作为一种重要木本油料作物种子,因其种子油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而被广泛关注。油茶籽中富含特征活性成分多酚与茶皂苷,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及抗癌等药理活性,在体内外都具有广泛的有益保健作用。在加工后该特征组分一部分转移到油脂中,而大部分残留在油茶饼粕中。油茶饼粕中含有12~18%的茶皂苷,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油茶籽特征物质的研究集中于多酚,对于茶皂苷的研究也主要为油茶饼粕中的分离纯化研究,而忽略了对于油
学位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等问题,面对振兴乡村文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将艺术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振兴乡村文化,首要的是文化艺术的复兴,将文化艺术融入到乡村建设中,赋予乡村“灵魂”。民间美术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凤翔民间传统美术形色各异,种类繁多,如:彩绘泥塑、马勺脸谱、木版年画等。六营村作为凤翔县文化乡村的代表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传承和发展
学位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植物不仅仅具有产生粮食的作用,而是被人赋予了更多文化意义。宋人重工笔,植物用线设色精致细腻,植物以其特有的生命形态独立于自然环境中,画家对植物的表现手法不同,呈现的图像学意义也有很大差异。本文遵循“以小观大”的研究方式,对宋画作品中具有典型性的植物进行分析,根据图式中的三元素——“点、线、面”的角度分析构图特征,把握图式分析规律,通过确认植物属性以及图中形
学位
尤金·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五十多部戏剧作品,四次摘得普利策戏剧奖,并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蜚声世界剧坛。与二十世纪中叶一边倒的赞誉不同,评论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反思奥尼尔的艺术成就,指出其戏剧艺术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诗意,主要原因是奥尼尔的戏剧语言过于口语化。但是,戏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语言是其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内容,动作同样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尼尔剧
学位
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累积性、高危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各地的区域发展产生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为了更好地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和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1991至2018年31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突发环境事件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GIS可视化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突发
学位
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民间借贷诉讼中,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关于证明责任规范的裁判思路不同,法院在面对多重规范并用时,选择适用不同的裁判规范,势将出现“
学位
近年来第三方存证平台系一种新型证据保全方式,依托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区块链等固定、防篡改技术为当事人提供电子数据存证、取证服务,呈现出“立法落后,实践先行”的局面。随着越来越多第三方存证平台电子数据出现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缺乏统一、有针对性的认定规则以及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对认定该平台电子数据是否具有证明资格和是否具有证明力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行政监督主体的缺位和行业标准的缺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