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的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如生产活动以及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的有损于社会的活动,如偷盗、权钱交易等。寻租理论(rent-seeking theory)就是以研究非生产性竞争活动为主的经济理论。寻租活动是指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寻租活动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其扭曲经济资源配置,阻止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浪费社会资源,降低经济效率,并会导致其它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有恶性循环的趋势,阻碍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仍居于核心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在特定的改革和发展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寻租现象。寻租活动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和运营效率,并会导致诸多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对低下,风险和危机形成的重要潜在原因。 本文旨在研究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的寻租问题,及其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和风险的影响。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概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寻租理论。在研究寻租理论文献基础上,作者根据对寻租活动规律及该理论在中国适应性的认识,对寻租的特征进行分析,对寻租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寻租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对寻租治理的一般性认识。第三部分探讨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的寻租现象,指出在银行监管领域、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等领域存在层次不同形式各异的寻租现象,并对寻租的主体、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寻租的产生机制、寻租成本及租金来源、寻租过程中租金的流向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寻租对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银行风险乃至中国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第五部分试图对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的寻租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寻租现象的存在性;2.国有商业银行运营中寻租问题的效应。文章第六部分为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相应对策,并简要介绍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寻租治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