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历史的“隐性”关怀—聂华苓女性书写透析

来源 :张佳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聂华苓是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她以创办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而蜚声文坛,也因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颇富特色的女性写作是聂华苓文学创作的重要“基色”。在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聂华苓立足于自身文化背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识的阐发,加以历史叙事的辅助,标识出鲜明的主体精神,在海外华文女性作家群体中独树一帜,在二十世纪海外华人女性文学史中占据重要位置。首先,聂华苓的一生与女性问题有着很深的纠葛。她的女性意识自孩童时期开始萌芽,在成长和漂泊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元的文化背景赋予她敏锐且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她始终都在进行着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作品中,这具体体现为:聂华苓通过女性故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并且通过身体书写,发出了对实现女性心理解放、建立女性主体地位的呼吁。同时,聂华苓将女性书写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审视。三部长篇小说呈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女性书写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表现出作者的家国意识和文化倾向。其次,聂华苓立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成长中的女性、家国动荡和文化冲突中的女性以及传统伦理的守护者。这三类女性在面对历史发展、社会转型以及文化碰撞时,展现出了不同的精神状态与生存选择。但是,不管是封建守旧,还是奋起反抗,她们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聂华苓立足于自己的性别体验,揭示了女性群体面临的多种困境,表达了对女性发展道路的忧思。再次,聂华苓女性意识的背后是对于“人”的关注。通过女性意识的展现与女性形象的塑造,聂华苓在三部长篇小说中寄予了自己对于人生与命运的独特感知与情感倾向。她通过女性在困境中的成长书写,上升到“人”的高度,探索了生命的崇高性,表达了对于爱的崇尚。纵然成长是一种困境,但是生命和爱的力量能够为女性、为普遍人类带来治愈。这为她的女性书写增加了温度,提升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后,聂华苓与其他海外华人女性作家有相似的文化视野与文学倾向,但是也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首先,她在创作手法和书写内容上呈现出隐性的女性主义书写特色。她虽未高举鲜明的性别旗帜,但是以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含蓄的笔触,坚定的人文主义内涵,延续了女性写作的传统。她不拘泥于特定的背景和题材,视野也更为广阔。其次,在对待家国和历史的态度上,聂华苓将女性意识与家国回望相结合,在女性书写中表现出了较多的“传统”痕迹。这些共同构成了聂华苓在海外华人女性作家群体中的独特之处。女性主义内涵是聂华苓一个重要且独具特色的考察点。作为海外华文女性作家群体中的独特存在,聂华苓正是通过隐性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达以及与故国家园的深切羁绊,提供给我们《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女性书写的经典文本。她也由此在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发展史中独树一帜,昭示着海外华文女性书写的更多可能性。
其他文献
在17-18世纪,哲学面临着信仰与理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承担着为上帝的正义事业和人的自由进行辩护的任务。为解决这些矛盾,莱布尼茨用“完满性原则”串联起了他的最好的世界理论,其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作为“完满性”善,第二个部分则是作为“完满性缺失”的恶,善和恶一同构成了最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上帝是理智的代表,他依据完满性原则在其全知的理智中选择最好的世界进行创造。最好的世界之中的完满
学位
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自机器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人机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机器的基本关系。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人机关系的相关研究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法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还鲜有所见。为此,本文拟立足于马克思的经
学位
本研究借鉴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以“双一流”大学H大学为例分析本科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与学分绩点制的互动与互构过程,及其所导致的制度与行动困境。通过分析H大学与学分绩点制相关的政策文本,本研究认为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和绩点为基本测量指标的教学管理和学业评价制度,并具有规则性、资源性、价值性三重性质。学分绩点制作为规则和资源的集合体,以绩点排名和以绩点为基础的对资源的占有性和可获得性为标准在实践中对学
学位
民族文化变迁与融合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常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迁以适应族群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包含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两个部分。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有传承,而
学位
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作为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有望取代闪存成为下一代主流存储技术之一。为了提高储存密度和成本竞争力,目前采用三维堆叠的三维相变存储器(3D PCM)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但现有3D PCM主要采用基于交叉点阵(Cross-point)结构的三维水平堆叠方式,因工艺制约存在不可避免的堆叠层数极限,并且PCM突出的热串扰问题也限制了储存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学位
同行评审是现代科学出版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筛选所提交稿件的质量控制机制。在评审过程中产生的评审报告则是提升稿件质量、影响编辑决策的重要因素。然而早期由于同行评审的非公开性,研究者较难获取评审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因此相关研究多集中讨论同行评审程序的质量问题,而对评审报告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评审具体是如何展开评价的研究也十分匮乏。为促进对评审报告中评价的了解,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至2018年在
学位
在自然界的生物、物理系统中均存在着丰富的构型以及协同合作行为,低智能的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能够激发出复杂的群体智能。开展群集动力学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揭示群集复杂的自组织行为背后的机理,另一方面其衍生的理论及技术有望满足智能制造、无人群集系统控制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主要结合复杂系统中的自旋概念,针对群集系统的构型控制与集体决策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针对微观物质构型相变与宏
学位
“暴露与讽刺”是一场发生在四十年代的文学论争,它由1938年张天翼发表在《文艺阵地》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而起。这篇小说率先刻画了一个抗战初期工作中不干实事空喊口号的人物形象,暴露和讽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黑暗面和问题。引起了抗战文学要不要暴露和讽刺、需要怎么样的暴露与讽刺、如何通过提高暴露与讽刺的艺术水平而更好地为抗战服务等讨论。这些问题与现实主义紧密相关,体现出四十年代作家在调和现实主义客观真实性
学位
多丽丝·莱辛的人生经历了两次空间迁移,一次是从德黑兰迁至英属殖民地南罗德西亚,另一次是从非洲殖民地回到英国伦敦。这两次空间迁移对莱辛的创作和空间记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纵观莱辛的整个创作历程,她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问题,她充满温情与人文主义关怀地展现了人类普遍性的生存经验,深刻思考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性别、种族、阶级等问题,以艺术形式表达出对现代社会危机的救赎。本文以空间批评理论为支
学位
中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罗如今却面临着传承困难、知名度低、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等困境。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需要更多维度的刺激。本文以品牌体验为指导理论,以期帮助非遗吴罗品牌建立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品牌体验策略,让大众站在全新的视角去与吴罗品牌互动。为吴罗品牌的文化传承和商业发展提供支持。本研究以文化视角介入品牌体验设计策略。基于对品牌文化、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