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分泌IL-6并上调IL-17水平协同促进DLBCL生长的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是一种侵袭性淋巴瘤。虽然近年来一线的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DLBCL患者因化疗耐药而出现进展或复发,这是困扰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及挑战。目前DLBCL患者出现化疗耐药和复发的机制仍不明确,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发现利妥昔单抗耐药与间充质干细胞有关,本研究将阐明DLBCL患者化疗耐药和复发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阐明其具体的机制,为临床进一步解决DLBCL患者化疗耐药和复发提供新的靶向治疗策略。本论文用CCK-8法检测DLBCL细胞株(SU-DHL-2和SU-DHL-4细胞)的增殖,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DLBCL细胞株克隆形成能力,用异种移植鼠来验证DLBCL的体内生长。分别使用免疫组化、qRT-PCR和ELISA法来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17A在DLBCL细胞株共培养液中或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术来分析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使用蛋白质印迹法、基因芯片分析和生物信息分析来分析IL-6或IL-17A介导的DLBCL生长的信号通路。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在体外促进DLBCL细胞的生长,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会增强这种作用。hBMSCs显著增加SU-DHL-2和SU-DHL-4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PBMCs显著增加hBMSCs促进SU-DHL-2和SU-DHL-4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作用。(2)、hBMSCs分泌IL-6到共培养上清液中,人DLBCL肿瘤组织中的IL-6水平高于良性组织。(3)、hBMSCs在体内通过分泌IL-6促进DLBCL生长。小鼠实验中,MSC组和IL-6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MSC组和IL-6组的IL-6mRNA和蛋白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hBMSCs诱导PBMCs分化为Th17和Treg细胞,从而增加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7A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hBMSCs显著增加PBMCs中Th17和Treg细胞的比例,上调PBMCs中RORγt、Foxp3、IL-17A和TGF-βmRNA的相对表达,增加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A和TGF-β蛋白的水平;包含hBMSCs的共培养上清液中IL-6水平均显著升高。(5)、hBMSCs或IL-6促进DLBCL细胞生长是通过保护其免受自发或药物诱导的凋亡,而IL-17A则强化了这些作用。HBMSCs和外源性IL-6和IL-17A促进了SU-DHL-4细胞的增殖,而aIL-6或aIL-17A则消除了这些作用;hBMSCs、IL-6或IL-17A降低了自发或利妥昔单抗诱导的SU-DHL-4细胞凋亡,而aIL-6或aIL-17A则消除了这些作用;此外,IL-17A可以增强IL-6的保护作用,而aIL-6和aIL-17A一起可以消除这些作用。(6)、IL-6或hBMSCs上调p-JAK2和p-STAT3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DLBCL细胞生长。IL-6显著促进SU-DHL-2和SU-DHL-4细胞中p-JAK2和p-STAT3,而aIL-6消除了这些作用;同样,hBMSCs上调了SU-DHL-4细胞中的p-JAK2和p-STAT3,而aIL-6消除了这些作用。(7)、IL-17A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2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DLBCL细胞生长。综上所述,hBMSCs有“双重作用”,即分别通过直接分泌IL-6和间接提高IL-17A水平来促进DLBCL的生长。
其他文献
从712年到774年,伦巴德王国经历从强盛到灭亡的过程。期间,罗马教宗从隶属于拜占廷帝国转向依附于法兰克王国,并在意大利中部建立起“圣彼得国”。传统研究基于教宗立场,将伦巴德人视为意大利的入侵者和罗马教会的压迫者,强调双方之间对立和冲突的一面。近来,学者们从“罗马世界的转型”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出发,通过历史与记忆的区分对核心史料进行重新解读,日益强调双方之间和平和合作的一面。从伦巴德王国的角度来看,
虽然目前已发展出诸如超分辨等许多先进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但由于传统明场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设备相对简单、操作相对方便,仍然广泛使用在医院病理诊断等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而且在明场显微镜下进行病理诊断,依然是许多疾病例如恶性肿瘤判断的金标准。因此,不断提升明场显微镜的成像性能,以满足生命科学应用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仍旧是显微镜学家的研究目标之一。为了改善明场显微镜的横向和轴向分辨率,实现明场光切片和三维成
随着人类寿命的增加和中国老龄化比例的逐渐上升,骨质疏松导致的骨缺损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利用人工骨材料修复骨质疏松骨缺损是目前的主要技术手段。半水硫酸钙(α-CSH)具备可注射和自固化性能、无免疫源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在体内能完全吸收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用量最多和应用范围最广的骨修复材料。本论文主要针对目前α-CSH在临床骨质疏松的治疗方面的还存在着活性较低、降解速率过快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在显微生物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成为材料学、医学、光学、能源等其他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随着16世纪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显微成像系统被研制,光学显微成像技术一直受限于光的衍射效应限制,导致生物学家用光学显微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到200 nm以下的生物结构。近几十年来,随着相关光学技术和材料研究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被提出,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
充足的能量及营养供应是肿瘤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基础,能量代谢异常是肿瘤细胞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细胞能量代谢方式存在2种不同的主要类型:一种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途径;另一种是发生于细胞胞液的糖酵解(Glycolysis)途径。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采用OXPHOS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肿瘤细胞通过能量代谢重编程,采用有氧糖酵解,即
目的:1.研究NDRG1基因(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1,NDRG1)在不同类型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2.研究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经正规治疗不缓解,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DRG1基因、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g receptor gene,
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也是全球最高发的肿瘤之一。胃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在于发生广泛的侵袭和转移,但胃癌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阐明胃癌侵袭和转移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将有助于探索胃癌转移新的诊断方法,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GLUL(谷氨酸胺连接酶)是参与氮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类,可以把体内游离的谷氨酸与铵离子在ATP的催化下合成谷氨酰胺,进而为细胞代谢提供
背景胃癌(GC,gastric cancer)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死亡的比例逐年增加,这是因为胃癌起病隐袭,易于转移和复发,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胃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是宿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基因组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Cp G岛甲基化等。针对胃癌发病过程中的遗传学改变,近年来已发现多种可指导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潜在
目的:研究miR-373及SRCIN1在神经母细胞瘤(NB)组织和NB细胞系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N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主要作用和分子作用机制,为寻找新的NB治疗靶点提供方向和实验基础。方法:1.自2013年至2016年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收集20例高危NB和20例低危NB。采用q RT-PCR检测miR-373在高危NB组织和低危N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q RT-PCR法检测miR-3
研究背景:低氧是诱导肿瘤化疗抵抗或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临床上乏血供肿瘤对化疗不敏感。肿瘤异常的结构及微环境是造成低氧的根本原因。研究证实,超声辐照微泡产生的空化作用,可以引起短暂的炎症反应,刺激大鼠股薄肌的新生血管的形成。超声联合Optison对主动脉产生的生物效应,可以引起血管的损伤,表现为主动脉的收缩功能局部丧失[1-2]。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微泡产生热作用及空化作用,可以破坏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