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的评书改编——以陈荫荣、单田芳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演义》由清代文人褚人获所著,记载了从隋文帝灭陈建隋至唐玄宗之死,历时180多年的历史故事,是隋唐系列小说的集大成者。作为一部案头小说,《隋唐演义》能在普通大众中广泛流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当归功于根据小说进行的评书改编。本文以《隋唐演义》的评书改编作为研究对象,探寻《隋唐演义》评书改编的艺术规律,阐述产生这些规律的原因,为以后更好地进行《隋唐演义》包括评书在内的曲艺、影视改编诸种改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隋唐演义》小说的创作进行分析,从成书过程看,《隋唐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民间说唱文学、史官著述和文人创作是它的主要材料来源。《隋唐演义》之后的续书完善了隋唐系列故事,对之后的评书改编也有影响。对《隋唐演义》的评书改编情况进行了梳理。隋唐故事的评书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已经有关于隋唐故事的评书了,经过晚清民国时品正三、双厚坪等大家的不断改进,隋唐评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建国之后,随着新型传播手段的兴起,评书界又涌现出陈荫荣、单田芳等擅长说隋唐故事的名家,为隋唐评书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二章从人物、主题方面论述了《隋唐演义》评书改编的特点,侧重于隋唐评书思想主旨的解读。隋唐评书与原文本相比,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或强或淡、或增或减的整合、配置,体现出评书鲜明的感情倾向和思想取向。与之相适应,两者的主题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文本的多元主题变为评书的单一主题,主要聚焦在演绎传奇英雄经历、表述“官逼民反”主旨上面,其思想主旨更为凝练、集中、鲜明。第三章从情节、语言、现场方面述了《隋唐演义》评书改编的特点,侧重于隋唐评书艺术技巧的剖析。在情节方面,隋唐评书主要围绕着人物形象的传奇经历来构思情节。通过解构原有故事框架、凸显英雄传奇经历、突出故事悬念等手段,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思想主旨的表达和现场观众的心理期待。在语言方面,隋唐评书主要表现为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语言体式、喜剧化的语言技巧,呈现出与文人小说《隋唐演义》迥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在现场表演方面,更是评书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论文主要从说功、做功两个方面论述了隋唐评书的高超技艺。第四章从原文本、说书人、接受者三个角度,来系统地探讨《隋唐演义》评书改编的原因及其体现出的艺术规律。从原文本的角度来看,《隋唐演义》内容丰富,主旨多元,为多向度的阐发与改编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小说中的很多英雄人物只是穿插、点缀,这也为评书改编留下了足够的增殖空间。从说书人角度来看,主要是出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受众市场等综合考量的结果。从接受者角度来看,隋唐评书满足了观众的心理诉求、审美需求和价值追求,人们的历史认同感和评书本身的教化功能也使它深入人心。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一直坚持个体写作,追求精神的独立自由。废名的创作道路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文化大语境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牵动。我以为,废名的
绝缘油使用于电力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不仅调节了主要供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也起到了良好的绝缘保护作用.因而,保证所用绝缘油的质量是很关键的,可以避免外界因素对电力系
最近,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被国家食药监总局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药品注册申请”,意味着该药有望2018年上市,成为首个国产生物类
期刊
置换通风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通风方式 ,可将未经混合的清洁空气直接送入人体活动区 ,并达到节能的效果。对于水电站厂房发电机层机组较少、纵向长度不长的通风设计 ,可采
该该通过对方方和池莉的伤口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写作视角、创作原则及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两位女作家在艺术个性上的差异和分野.方方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背
一九三七年五月,《大公报》文艺奖金评选在沪揭晓,年仅二十七岁,从文不过五年的师陀(时用笔名芦焚)凭借着小说集《谷》脱颖而出,和当时已经名声大作的剧作家曹禺,散文家何其芳
明末清初的李渔(笠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戏曲家。人们对他的评价分歧很大。他晚年撰写的《闲情偶寄》被学术界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特别是戏曲理论集大成的总结,但是对他的剧本《笠
杜夫海纳指出:在当代,审美活动总是同人的活动尤其是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没有艺术的科学技术化就没有20世纪艺术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艺术化就没有20世纪现代性文化的诞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