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小说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一直坚持个体写作,追求精神的独立自由。废名的创作道路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文化大语境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牵动。我以为,废名的早期短篇小说多方尝试,至《桥》意味着一种平和冲淡“废名式”的创作风格的成熟。“莫须有先生”二篇,一篇晦涩难懂,一篇平达从容。尽管废名小说风格各不相同,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联系。我们透过审美表象深一步探究,可发现废名的创作一直是在文化轨道上颠簸行走。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冲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纠葛,最后寻找到民间这个支点将两者统一。这里面隐伏着他对主潮话语亲近又有所疏离,后又以独特的声音寻找到与之对话的方式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过程。 本文结合思想特征和文体风格的变化将其小说划分为四个区间,探察其中的心理结构。第一区间:立足于现实生活、面对惨淡人生的世态小说,展示了一个灰暗的现实世界,显示了废名独特的现实主义精神。第二个区间: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诗性的想象所形成的田园牧歌情调的小说。这些小说不同层次地显示其隐逸性,体现废名追求自由的特质和悲凉彷徨感。第三个区间:废名的精神矛盾的晦涩难懂的诗篇——《莫须有先生传》。这是一幅痛苦变形的心灵图景,是作家对自我所做的一次价值审视,显示出欲从精神矛盾中挣脱的努力。第四个区间:一幅痛苦而不失温馨,惊惶而不失平静的战时民间现实图景:《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作家以忧国悯农的知识分子形象介入民间生活里去,在民间自为自在的生存形态中寻找到了民族的出路和理想的自由之梦,内在的精神矛盾也得以消除。四个区间的切割和分析表明,尽管废名被认为只是一位画梦的好手,他始终是一位清醒的作家,现实精神是他挣不脱的思想纽带。 废名一直面对自我心灵真诚写作,不依门户,他的写作道路布满了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孤独奇特的摸索痕迹。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运用符号美学的语用原理,在现实-语言-人的三维结构和文化大语境、语言发展状况和个人语言能力的互动机制场景中,解析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语言形态、“意-象-言”
现代背景和文化冲突是考察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两个重要前提.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一典型的外源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外部冲击和
该文以南宋迄清中叶具有典型意义的十五种选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欧阳修文选编刊的发展历史.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宋元时期欧阳修文选的实用色彩》,对南宁陈亮、元代虞集、朱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李渔毕生戏剧实践的经验与理论思考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的"曲话中,即《李笠翁曲话》.在这部分著述里,李渔充分表达了他对
九十年代以后,波形拼接技术成为语音合成中的主流,但如何能合成出高自然度和高清晰度的语音一直是语音合成中的核心问题。目前通用的文语转换系统(TTS)采用基音同步叠加(PSOLA)技术
该文以高濂的思想和《玉簪记》作品作为出发点,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比较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认为:《玉簪记》以道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爱情为主线,先于汤显祖《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