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X(n=4,5)与Si<,5-m>X<,m>(m=1,2,3,4)原子簇结构与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Guassian98计算程序,用含有电子相关的密度泛函(DFT)中的B3LYP方法,在考虑极化函数的6-311G*基组水平上,首先对纯的Sin(n=2-6)原子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及频率计算。在此基础上,分别用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原子来取代Si5和Si6原子簇中的Si原子或添加在Si4和Si5原子簇上,得到Si4X和Si5X原子簇的稳定构型。并对它们的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活性,以及键长、Mulliken电荷和重叠布居的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讨论。通过两种生成方式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的计算,可知添加比取代更为容易,从而在理论上预言了实际获得这些含杂原子簇的途径。从各种性质分析可知,总体上都有较好的周期变化规律,含杂原子簇基本上按加入杂原子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的顺序,稳定性依次增强。而且掺杂非金属的原子簇化学热力学性质比掺杂金属的原子簇稳定,与Si原子结构越相近的原子越易掺杂,得到的含杂原子簇化学热力学稳定性越好。最后,分别用一个至四个B、C、N、P原子来取代Si5原子簇中的Si原子,得到Si4X、Si3X2、Si2X3和SiX4(X=B,C,N,P)原子簇的稳定构型。通过能量分析可知,Si5原子簇中的Si原子易被B、C、N和P原子取代。以上工作目的是从理论上预言含杂硅原子簇的几何构型和随杂原子加入的周期性递变规律,进而为掺杂半导体硅材料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动力学模拟方法已经成为探索生物体系规律和本质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其模拟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分子力场的优劣。目前广泛使用的力场都存在着一个主要的缺陷,在模拟中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度、高需求的新时代,能源和环境这两个问题无疑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因其能够利用太阳能实现污染物降解和能量转化,已逐渐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研发的光催化剂对太阳光利用率和量子效率较低,特别是光催化活性还不够高,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污染物进行完全降解,现阶段急需开发新型高效的光催化
学位
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学和生物体系中,对提高分子的稳定性及调控相关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分子内氢键作用发生的分子内质子转移是烯烃异构化、酮-醇异构化反应的重要步骤;而溶剂分子(如水)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参与的分子间质子转移在离子液体吸收CO2等众多反应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考察氢键作用对上述反应的影响机制,不仅可以实现对相关反应的预测和调控,而且也可加深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性能环保电池的迫切需要,镍氢(Ni/MH)电池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针对目前商品化Ni/MH电池存在充电时内压较高、碱液泄漏和负极氧化等问题,本论文中探索用碱
大部分含氟β-氨基酸和含氟杂环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化学家致力于这一研究。其合成方法学研究是有机氟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论
通过扦插培养实验,采用NaOH提取法和 Tris-HCl提取法,研究了不同浓度V(Ⅴ)胁迫不同时间下蔬菜叶蛋白含量的变化;通过水培实验,利用G-75凝胶层析和电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不同 V
由于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严重影响,研究便携、灵敏、快速检测且廉价的小型化气体传感器具有重要的意义,性能优良的气体传感材料是气体传感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目前,商业化的气体传感器主要针对单一气体的检测,而对复杂混合气体的检测和识别尚不成熟。因此,为达到识别复杂混合气体的目的,气体传感阵列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要实现阵列化就需要实现材料的表面化学多样性以提高材料对气体响应的选择性。离子液体由阴
磁性高分子微球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在细胞分离、固定化酶、靶向药物、免疫测定等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合成了三种不同的磁性高分子微球,并将其分别应用到靶向
导电聚合物插层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用作电极材料的应用前景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在选择具有适当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作插层主体,聚苯胺或聚吡咯作插层客体,采用层离-
1,4-二氢吡啶骨架结构是许多重要杂环的药效基团,广泛应用于一些常见的临床药物中,并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1,4-二氢吡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参与反应的研究进展;基于我们课题组在炔酰胺金属化物方面的研究,发展了一种Cs_2CO_3促进的磺酰叠氮和端炔原位产生的炔酰胺金属化物与1,3-氮杂丁二烯的[4+2]环加成反应,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的多取代1,4-二氢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