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产业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折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更是强调,要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经济产业,为文化产业的深化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于平缓,文化产业增速虽不及2008—2010年,但仍高于GDP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较快发展。山西省作为曾经的资源大省,依靠煤炭资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已然不适用于当代社会,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成为山西省解决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在这重要的转型期间,结合本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新的跨越发展的第一要义。而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是山西省提出的文化产业格局“一个中心,五个特色文化产业区”中的“中心”,是辐射和引领其他周边地区及地市的重要纽带。然而太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系统,尤其是在空间格局的分布上,仍具有较大的随机性。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与分散,对城市内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有着重要联系。因而研究太原市文化产业的分布特征和区位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产业的分类及特点与太原市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太原市区的文化娱乐业与新闻出版业两大主流文化产业为例,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文献的查阅参考,对太原市区文化产业的空间格局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矢量数据符号法、统计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等三种分析方法,分别从规模等级、区域分异、集聚程度等方面,对文化娱乐业和新闻出版业的空间格局分布进行特征研究,最后集合核密度分析法进行热点核心区的呈现,并分析影响其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1)从数量等级规模上来看,道路网格下整体文化产业的数量等级在空间上大致呈现由中间向东西方向递减的特征,各类文化产业场所在空间上符合一定的整体特征,而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2)从区域划分的数据统计来看,太原市区文化产业根据区域不同分布有所不同,河东区多于河西区,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迎泽区和小店区明显多于其他各个城区;(3)从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的特征上来看,太原市区文化产业整体上高高集聚区分散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低高集聚区紧靠高高集聚区,低低集聚区分布在城市人口稀少社会发展程度低的边缘区域,无高低集聚区分布;(4)通过对太原市区文化产业数量的核密度分析,可以明显的识别出两个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热点核心区,分别是柳巷—钟楼街核心区和长风-亲贤北街核心区;(5)通过对两个热点核心区的区位分析,并结合太原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影响太原市区文化产业分布格局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和交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