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厂铜金矿床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是延边-东宁成矿带内一特大的代表性斑岩型矿床。该矿床主要产于印支晚期闪长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体内,受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的角砾岩筒构造、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以及岩体内的微裂隙所控制,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四种类型。依据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并结合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将区内成矿作用划分为铜-金成矿期和金成矿期,其中,铜-金成矿期矿化类型单一,以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为主;金成矿期则包括了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以及裂控脉型金矿化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区内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均发育有含固体子矿物多相、气相-富气相以及含NaCl子矿物三相三种类型原生流体包裹体,晚期阶段热液石英中则以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为主,且所有石英样品δD、δ18O值均投落于金-铜系列岩浆水范围内,反映了金厂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阶段流体均以成分复杂的熔浆-溶液过渡态流体为主,至晚阶段逐渐演化为成分相对简单的均匀NaCl-H2O体系岩浆热液。矿石S、Pb及Re-Os同位素结果显示,金厂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深源岩浆。基于岩相学及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本次工作建立了区内岩浆岩侵位序列,由早到晚依次为:印支晚期深灰色中细粒闪长岩(209.5±1.4Ma)→燕山早期黄褐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195.8±1.3201.5±1.5Ma)、黄棕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97.0±6.0Ma)、淡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191.8±2.2Ma)→燕山晚期淡黄色细粒石英二长岩(114.7±3.1Ma)、暗灰色闪长玢岩(112.7±0.8118.2±0.8Ma)、黄褐色花岗斑岩(112.6±0.9113.5±3.8Ma)、灰白色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106.8±2.0Ma)。硫化物Re-Os年代学研究表明,区内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化、角砾岩筒型金矿化、微细脉浸染型金矿化、裂控脉型金矿化形成时代分别为114.0±3.0 Ma、102.9±2.7Ma、99.3±7.9 Ma、101.2±4.2 Ma。综合成岩成矿时代及矿化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指出金厂矿床两期成矿作用均发生于燕山晚期,其中,铜-金矿化主要与燕山晚期细粒石英二长岩侵位有关,而金矿化则更可能为燕山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位活动的产物。笔者运用大地构造学与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收集了前人对延边-东宁地区主要岩体锆石U-Pb测点年龄,将该区域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概括为:晚古生代时期,该区主要为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至二叠纪末期的最终闭合;早-中三叠世,延边与东宁地区进入了陆-陆碰撞造山阶段;晚三叠世,该区表现为造山后垮塌伸展阶段;早-中侏罗世,延边-东宁地区成为太平洋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该区进入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间歇期;早白垩世晚期,该区处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知,金厂斑岩型铜-金矿床两期成矿作用系深部同源岩浆不同侵位期次的产物,其成矿动力学背景为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床学和成矿规律研究,结合矿区内激电、高磁异常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笔者认为矿区东部黑瞎子沟-邢家沟-穷棒子沟一带具较好的找矿潜力,并圈定I、II、III号三处地表找矿靶区。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矿区东部重点工作区开展了深部原生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化原生晕找矿勘查模型,其中,角砾岩筒型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Pb-Zn,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裂控脉型金矿化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Pb-Zn,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Co,尾晕指示元素为Mo-Ni-Bi;配合区内不同标高原生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趋势分析,本次研究进一步对重点工作区进行了深部矿体定位预测,共圈定A-1号、A-2号、B号、C号四处深部找矿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