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土地整治与土地制度创新研究——以怀远县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围绕土地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解决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已经从单一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转向土地综合整治、从局部整治转向全域整治、从土地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虽然总体势态良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同时,研究土地问题不研究制度是不可能的,土地制度贯穿了整个土地经济活动。而农村土地整治与土地制度之间的不适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过去最大的创新开始落后于现实,某些方面开始不适应当前的土地整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整治的持续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农民出现分化,不同类型的农民对土地的利益诉求也不同,无疑加剧了土地整治与土地制度的两难困境。因此,农村土地整治的突破口就在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以新型的机制来推进土地整治的发展。   本文旨在用新制度社会学关于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理论,通过实地调查安徽省怀远县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具体分析了土地整治在主体的认知参与、动力与阻力、利益分配方面的情况。同时,引入新制度社会学的分析范式,在对安徽省各地土地整治试验成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当前安徽省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即在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从农村土地制度不适应当前土地整治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新模型。这对解决当前安徽省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农民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目前土地整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法律规章方面包括法律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县级法规政策层次较低,不够规范;行为规范方面包括土地主管部门的行为失范、土地整治监督与合作部门工作不到位、部门资源分散配置,合力推进不足;文化认知方面包括法制观念仍未形成、农民社会心理影响土地整治实施的进程及效果。   2、安徽省农村土地整治的突破口在于土地制度的创新。解决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保证土地整治的良性运行,必须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做起。因为土地制度的创新是土地整治的基本操作平台。土地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具有负载、养育、仓储等功能,必然影响土地整治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种制度,土地制度影响着土地经营活动,所以土地整治的良性运行必须从土地制度变革开始。   3、基于目前县域土地整治的情况,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首先要重构运行主体,微观上以保持农民家庭经营为前提,塑造农民家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主体地位;突破特色的农村人地关系、传统农民观念与落后的价值体系、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创新所依赖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其次构建国家和农民双重主体的土地产权制度,即农村土地经济所有权属于农民家庭、农村土地法律所有权属于国家。同时,在构建农村土地制度合法性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生命安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珍爱生命,重视安全”已经成为学校经常宣传的口号。为了让学校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人员对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为读者查阅相关文献提供方便,笔者对1998~2010年发表的有关学校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主要论文进行了分类,这些学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是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论文发表比较集中的中国
榜样教育在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来已久。在中国,孔子常举尧、舜、禹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强调以身作则;朱熹教育弟子“学习圣贤”,诸葛亮要求晚辈“慕先贤等”。外国教育家同样重视榜样教育,夸美纽斯强调“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和他的监护人的行为的榜样”等。可见,榜样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已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为不同时期和
一 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内化的心理精神状态,很难对其进行测量,然而这种内化的精神状态又必须由其他的各种品质共同组成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是由不同的心理品质所组成,这些心理品质共同构成了社会责任感主体的必须条件。那么一个大学生要想具有社会责任感,他必须同时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社会责任感认知与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即诚实、诚恳,真实无伪。诚信的基本含义是诚恳老实,守信无欺。它要求人们对己不自欺、诚实无妄,对人不欺人、重承诺、守信用。诚信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为政之要,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纽带,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一 加强当代高职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
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西部在主流话语中往往被言说为贫困、落后、欠发达的地区,这种言说作为普遍的知识为社会公众所接受,成为印刻在公众脑海中的西部
人口老龄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积极老龄化观念的提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逐渐被学界和政府所重视。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关注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问题。本研究具体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流浪儿童的社会生存状况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出现了很多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成果。但是,成果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流浪儿童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