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长沙财经学校为例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催生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管理工作,成为了当下的诉求。当前,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探究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概况和应用的现状,界定本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分析并总结制定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基本框架。以长沙财经学校为例,结合学校管理实际情况,针对中职学校教师设计并发放问卷,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开展对师生、教学管理人员的访谈调查,结合实地观察,探究学校层面信息化教学的管理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计划管理上存在计划制定不够完善、制定程序不够科学、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信息化教学组织管理上存在人员调配不科学、资源分配不合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备不足的问题,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上存在队伍质量提升效果不佳、过程监控与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涉及顶层设计、资源保障、队伍建设、质量监控多个方面。为此,提出以下对策:一是通过加强教学管理组织设计、完善各方沟通反馈机制、制定长效激励保障措施,来加强顶层设计;二是通过灵活科学引进资源、加快建设专业资源库,来优化资源保障;三是通过提升教师思想认识、科学开展教师培训、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来提升队伍建设;四是通过细化监控评价体系、改进监控评价方式,来完善质量监控。
其他文献
成人高等教育“三分法”助学模式可以理解为由“分类、分层、分段”三者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其中分类是指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是指对教学实践进行分层,分段是指对学习时间进行分段。“三分法”助学模式有其基本要求,基本原则等。“三分法”助学模式力场由驱动力和抑制力构成,另外,“三分法”助学模式还可以从转化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视角进行解释。成人高等教育“三分法”助学模式及其应用的现
学位
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持续推进,创新创业竞赛已成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近年来,各类赛事层出不穷,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的同时,也给学校的赛事组织工作带来了诸多压力与挑战。到底创新创业类竞赛的影响情况如何,是否有利于推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又是否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增长?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因此,本文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竞赛作为研究主题
学位
笔者对中职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入分析后,发现不管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来说传统课堂教学都亟需变革,结合2.0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产生了本文的命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中职《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教学的现状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混合式教学的迫切需要。其次,在中国慕课网、智慧职教等平台收集筛选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学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变革。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追求更优质生活的需求也随之迫切增加。更优质的生活质量需要更优化的产业结构和人才来保障,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当今的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迎合当前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的整合,使技术人才满足当今经济社会的升级需要。但近些年
学位
在过去的几年间,国内社会经济加速前行,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供需矛盾并未得到有效地缓解,尤其是在就业季,高级技能人才严重失衡。统计数据表明,国内高级技工人员将近为1.5亿,而需求却达到2.2亿。人力资源的缺失,导致企业难以迅速的发展。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的历史责任,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此类院校拟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政策,并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期推动职业院校的发展,使其能够培养并输出更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愈演愈烈,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充分释放信息化的创新扩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共享普惠效应,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聚焦村民需求,评价和改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质量,对于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优化升级和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公共服务理论、服务质量差距理论、用户需求理论等,以服务供给与村民需求有效衔接为出发点,从服务技术、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三个
学位
学位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胶东地区S村进行的实地调查,探究村庄政治精英的再生产。在研究中,在庇护主义理论视角下,探究精英再生产的发生条件和过程。文章主要以调研村庄中的“被迫当选”案例为依托,使用庇护主义理论解释此次“被迫当选”模式的精英再生产。在庇护主义理论视角下,文章通过透视村中大户、村长、村民、日军几组对象之间的庇护关系、庇护关系的变化以及庇护关系变换所造成的影响,探究“被迫当选”发生的原因和事件的完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