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别研究正常人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患者被卡压神经的电生理特征及高频超声影像特征,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电生理及高频超声检查中各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检查的有效性,探讨其对于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在神经内科或外科就诊并经手术证实为单侧腕管综合征或肘管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等。纳入标准:(1)符合腕管综合征或肘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2)具备手术适应症,无严重并发症、手术禁忌症,可耐受手术;(3)精神正常,无心脏起搏器可配合神经电生理检查。排除标准:(1)神经脱位、局部解剖结构失常;(2)术后复发行二次神经探查减压术;(3)经解释明确拒绝或无法参加手术者。 根据病例组成员的性别及年龄结构选择相应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方法: 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成员实施神经电生理检查和高频超声影像学检查,测量各项指标,确定卡压部位,所有病例组成员均进行相应手术治疗,对两组成员的检查结果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电生理检查和超声检查中各项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阳性率,计算超声检查和短节段神经传导检测分别对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卡压部位的诊断准确率。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于神经卡压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1.神经电生理检查 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MEB-9404c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进行运动传导检测、感觉传导检测及肌电图检测,室温25℃左右。 分别测量正中神经的腕段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肘-腕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指-腕段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及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测量尺神经肘上-肘下段及肘下-腕段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传导速度(MNCV),指-腕段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及传导速度(SNCV),并应用短节段神经传导检测法(Short Segmental Nerve Conduction Test,SSCT)确定神经卡压部位。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评估按照美国电诊断医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lectro-diagnostic Medicine,AAEM)的诊断标准[1]。 2.高频超声检查 使用Philips iu22(Philips Healthcare,Best,The Netherlands)及GE Logic9(GE Healthcare,Holten Norway)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频率为9-14MHz的线阵探头,选择肌肉骨骼(MSK)条件,检查时尽量保持神经处于低张力或无张力状态,探头尽量与神经垂直,勿重压测量接触面,当扫描区域不平整时,可以增加耦合剂或采用水囊。 分别对腕管区正中神经或肘管区尺神经进行纵切和横切连续扫查,观察神经的形态结构变化及周围组织情况。测量病例组神经卡压最细处、肿胀最粗处的内径及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计算CSA肿胀率(CSA最粗处/CSA最细处)。对照组选取与病例组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卡压部位处相对应位置的正中神经或尺神经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内径及CSA,由于健康人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较粗,内上髁处尺神经较粗,记录此处的神经CSA。腕管综合征对照组的CSA肿胀率可按照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CSA/与病例组正中神经卡压部位处相对应位置的正中神经CSA来计算,肘管综合征对照组的CSA肿胀率可按照内上髁处尺神经CSA/与病例组尺神经卡压部位处相对应位置的尺神经CSA来计算。标明病例组患者的神经卡压部位及原因。 目前通用的超声诊断标准:腕管综合征为增粗处的正中神经内径>0.2cm,增粗处的正中神经CSA>0.09cm2或CSA肿胀率>1.5;肘管综合征为增粗处的尺神经内径>0.2cm,增粗处的尺神经CSA>0.075cm2或CSA肿胀率>1.5。 3.手术方法 腕管综合征采用正中神经松解术,肘管综合征采用尺神经松解术并前移术,均以术前已标记的神经卡压点或术前发现的肿物为中心做手术切口,观察神经状态是否与检查结果相符。 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配对样本卡方检验(McNemar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正中神经的腕段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指-腕段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及传导速度的诊断阳性率较高,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肘-腕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尺神经的肘上-肘下段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传导速度、指-腕段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及传导速度的诊断阳性率较高,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肘下-腕段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肘下-腕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根据神经受损程度出现相应表现,神经轻度受损时无阳性表现,中、重度受损时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肌肉在静息状态时可检测到1处以上的自发电位,小力收缩时动作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大力收缩时动作电位募集相减少或无动作电位产生。 电生理诊断尺神经卡压部位的准确率达88.9%(32/36),卡压部位大多分布于肘上3cm至肘下2cm(共5cm)的位置,约占93.8%(30/32)。 2.高频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内径均匀,纵切面呈束状低回声,横切面呈不规则类似椭圆形筛网样结构。病例组神经卡压部位表现为神经局部扁平或局限性缩窄,神经外膜回声增强,卡压两端神经肿胀、回声降低,严重者形成神经瘤,部分患者局部可见卡压因素,某些患者只表现为神经肿胀。 超声定位病变正中神经的诊断准确率为88.9%(32/36),定位病变尺神经的诊断准确率为86.1%(31/36),超声检查出神经形态变化异常率分别为:正中神经94.4%(34/36)、尺神经91.7%(33/36)。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病例组中卡压点处及肿胀处神经的超声各指标测值(内径、CSA、CSA肿胀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3.两种检查方法比较 电生理和超声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卡压正中神经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卡压尺神经亦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联合两种方法检查,可以提高病变神经的阳性检出率。 结论: 神经电生理和高频超声检查对神经卡压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各具优势,电生理检查对于早期的神经卡压病变更为敏感,高频超声检查对患者神经形态和结构变化的显示更为直观。高频超声可定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卡压部位,部分患者能检查出卡压因素,短节段神经传导检测可定位尺神经卡压部位。联合电生理和高频超声两种检查方法能提高神经卡压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卡压的研究,反映出上肢神经卡压的共同特征,阐明了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可以采用类似的检查方法,为其在其他周围神经卡压中的应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超声检查时选取神经受压最细处和卡压两端神经肿胀最明显处进行测量,它对神经的测量没有固定的解剖点位,避免了单一位点、固定水平取值存在的缺陷,保证所取部位是病变最明显处,诊断意义更大。此外,对电生理和超声两种检查方法各自的优势以及联合检查的意义进行了评估。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样本量较少;超声检查时应用轨迹描绘法测量横截面积,存在一定误差;没有对患者按病情轻重分组研究等。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扩大研究范围,更加细化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