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始,以“放权让利”、“利税分流”、“政企分开”等内容为核心的改革措施逐步实施,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得到释放,保持了经济速度高增长的良好态势。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全面的、复杂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但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发展却与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决策管理中的行政意图紧密联系,这是现实的需要。从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税与国家税实现分开收支管理,中央政府的财政实力得到增强,但地方政府在“事权”与“财权”上的不匹配,成为地方政府开辟融资渠道的内在动因。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中央提出“四万亿”经济振兴计划,但其中大部分资金需要地方政府自筹,为了填补资金空白,各级地方政府把融资平台公司作为重要工具,开始了实质性的探索实践,而中央的默许和此后出台的配套政策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了客观条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仍然将是撬动社会资金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不断膨胀且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地方财政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如何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做实、做强,确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有序运行,对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民生的安定有序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政策解读及青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的分析,梳理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影响因素及突出问题,结合收集了解的相关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提出了压力测试的设想并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加快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设,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