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商业空间特质研究——西安城市形态深层结构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西安在明城格局及重点文物建筑的保护上卓有成效,但是作为明城区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城市形态遭受的破坏却日益严重,西安的历史特征正在慢慢消失,变得与其他城市越来越相似了。同时由于城市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解决明城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变得迫在眉睫。 东大街商业街区自清末民初始具规模至今已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段之一,相对于明城内其它几条先后经过改造的商业街(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显然具备一些不同于其他街道的“特质”,使之成为旧城内最具人气的商业旺地。本文试图从商业空间形态和使用者行为方式的角度,探究这条大街的活力之源,同时对如何使新的建设能与历史相联系,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作些探索。 首先,文章对东大街商业空间的演进进行追溯,提出历史文化因素是影响其发展演进的根本因素,而经济因素是促使东大街商业空间的形态和格局及目标需求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然后对影响东大街商业空间演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质。 其后,对东大街商业空间现状分别从街道空间特征(包括街道空间景观、街道尺度、沿街商业体系功能构成、商业分布特征)、商业空间“地块”特征(包括店面平、立面特征,商业空间类型)以及消费行为特征三个层次分析,据此得到东大街现状商业空间的特质。 最后,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在明城区内商业街区建设中进行规模控制的建议,通过对规模的控制保护一种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下的商业模式,使得城市商业空间类型多元化,同时使城市生活方式多元化,这对于维持现代城市城市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都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从建筑与建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建筑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建筑表现的历史。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建筑表现,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甚至左右着人们对建筑的创造和认知。但是这种作用
学位
城市景观照明是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准的提高、精神审美的需要而诞生并蓬勃发展的。合理、完善的城市照明规划能良好表现城市轮廓、勾勒城市结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关怀弱势群体的社会里,大家对残疾人的权利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无障碍环境”的概念由联合国提出之后,无障碍设计逐渐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旧城的商业中心出现了种种问题:历史地段普遍遭受破坏、交通拥挤、人车混杂、停车场地不足、污染严重、城市设施单调、房地产开发结构失衡等问题
“科教兴国”是我国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学生居住空间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面对高校大规模扩招,各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从节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入手,利用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原理,拓展、深化了建筑学的原理与技术框架。对外围护
建筑与特定的地区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区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建筑的地区性作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
三峡库区城市(镇)迁建与环境保护的调查研究,是三峡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十年跟踪”的子课题之一。鉴于三峡工程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大型水利
建筑的发展其实伴随着对动态性的不懈追求。动态性的产生源于内外两种驱动因素:一方面,由于社会进程的演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得不对已有秩序重新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人类
学位
二十世纪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建筑的标准化设计与建造,使得全球城市迅速发展,同时,也致使城市特色的减退和消失,城市趋于同一化。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这种趋势则表现得尤为突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