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癌病情隐匿,疾病进展快,患者预后差。传统消融方法缺点多,临床适用性受限。近来,新兴的肿瘤消融技术——纳米刀消融术因其特异性的作用机制而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消融治疗。本课题旨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评估纳米刀消融术在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胰腺癌消融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纳米刀消融术的18例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并随访至2017年3月。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淀粉酶、心肌酶谱、空腹血糖及肿瘤标志物、血清总胆红素指标变化;观察患者术后黄疸及疼痛减轻情况;按生活质量评分、卡氏评分(KPS)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多次行增强CT检查,按mRECIST标准评估术后客观疗效;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生存情况。结果1安全性评价1.1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所有患者术中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指征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心律失常等相关性并发症。1.2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清淀粉酶变化:患者术前1天血清淀粉酶为(32.8±18.1)U/L,术后多次复查逐渐下降,其中14例术后一过性淀粉酶增高,3例符合轻度胰腺炎表现,经抑酶治疗后,均较快降至正常。术后1至10天内淀粉酶差异显著,P<0.05;术前与术后10天内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月时无差异,P>0.05。1.3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心肌酶谱变化:所有患者术前1天心肌酶谱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3、7、10天及1个月复查,均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心肌酶谱无显著差异,P>0.05。1.4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空腹血糖变化:术前1天患者空腹血糖为(7.4±0.3)mmol/L(8例术前存在II型糖尿病),术后10例发生一过性高血糖,常规处理后逐渐降至正常。存在糖尿病的另8例患者术后按既往方法控制性降糖,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无增加,血糖水平控制良好。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随访期内并发症:术后轻度胰腺炎3例、生化瘘2例、胃排空障碍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及时处理后均较快恢复(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除外)。随访期内无腹腔内出血、肠瘘、胆瘘等其他消融相关性并发症。2疗效评价2.1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肿瘤标志物变化:15例患者术前CA-199及CA-242均高于正常值4倍以上,余3例在正常范围。术后多次复查,两者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4例术后10天左右CA-199及CA-242降至正常,且随访期内无再升高,5例1月后维持稳定,6例半年后CA-199和(或)CA-242有升高趋势。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内各时间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显著,P<0.05;术后3月至12月内肿瘤标志物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2术后黄疸、疼痛减轻情况:?12例术前合并中-重度黄疸,另6例无黄疸。纳米刀消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172±19.9)μmol/l,术后多次复查逐渐降至正常。至术后1月,12例黄疸均完全消失,总缓解率为100%,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和(或)腰背部放射性疼痛(VRS法:I级13例、II级4例、III级1例),术后除1例III级疼痛缓解不明显外,余疼痛均明显缓解,总缓解率为94.4%。2.3随访期内CT影像学变化:手术前病灶区呈不规则低密度,术后3个月内局部发生液化坏死并逐渐吸收。按mRECIST标准,至随访期结束,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9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4例,客观有效率为66.7%。2.4术后生活质量好转情况: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及KPS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术后多次评估,相较术前均明显升高。手术前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均有差异,P<0.05。2.5随访期内生存情况:术后前6个月无复发,第6至12个月复发(或转移)6例,总复发率为33.3%。术后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4例发生肝转移,2例发生广泛腹腔淋巴结转移,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1年生存率为61.1%。结论1、纳米刀消融术可“选择性”消融肿瘤病灶,减少对周围管道结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为不可切除的累及大血管的晚期胰腺癌治疗提供新选择。2、纳米刀消融术可延长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近期疗效肯定,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