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爱情电影评论语篇对比研究——评价理论视角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在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会寻找一些娱乐的方式放松自己,而看电影成为了现在最为普遍的娱乐方法之一。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各种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电影数量的增加,电影评论为人们选择一部合适的电影提供了标杆。在各种电影中,爱情电影是情感最为丰富,最能展现评价资源的电影。因此,我们把爱情电影评论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本论文在评价系统的框架下对比英汉爱情电影评论的评价资源,探索评价资源是怎么样表达作者对电影的态度以及怎么和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运用评价理论分析英汉爱情电影评论完善了评价理论本身,也拓展了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  论文围绕2部爱情电影《她》和《消失的女孩》选择了20篇英汉爱情电影评论,中英文各10篇。基于评价理论,文章将从态度,介入和级差系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索评价资源是怎么不平衡分布在两种爱情电影评论中。通过英汉爱情电影评论的评价资源对比分析发现评价资源在英汉爱情电影评论中的分布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之处在于:态度和级差系统在英汉爱情电影评论中占的比例总体上相近,介入系统在英汉爱情电影评论中的使用频率位于三大系统之首,多运用压缩资源减少作者与读者的对话空间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其支持作者的观点。在级差系统中,语势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聚焦,常用来强化积极的观点和态度。  不同之处在于:介入系统在中文爱情电影评论中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系统而在英文语料中却没有明显的优势。在态度系统中,英文爱情电影评论多使用鉴赏和情感资源表达作者的态度但在中文中情感资源却少有涉及。在级差系统中,最大值资源常运用在英文爱情电影评论中,质量和数字资源在中文爱情电影评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存在着相似和差异之处。由于体裁和目标读者的相同,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存在着相似,而产生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  运用评价理论对比分析英汉爱情电影评论丰富了电影评论的研究视角,拓宽了评价系统的应用范围。英汉爱情电影评论的对比分析也可以使电影评论者更加深刻了解英汉电影评论的语言特点从而提升评论水平。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逐步渗透到语言学习的各方面。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语言学习已不再局限于
伍光建(1866-1943)是一位著名老翻译家,译书多达130余种,近一亿字,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他从事翻译事业长达50年之久。伍光建的翻译受到同时代人高度评价,然而伍光建以及他
在《雨王汉德森》中,贝娄把死亡的现实观视为一种生活状态,并揭示了社会生活及信仰匮乏的大都会美国人的焦虑感。在汉德森的非洲之旅中,与死亡相关的象征主义随处可见。被反复提
伊迪丝·华顿是十九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华丽仪态和风俗而出名。《欢乐之家》是华顿第一部成功的小说。《纯真年代》展示了华顿小说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