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科技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语篇衔接和对比分析这两个概念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存在着差异。尽管研究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增多,但大多数只注重对于一般文体的研究。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五篇英语科技文章及其相应的五篇汉语翻译文章为语料,进行了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得出其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其因为以指导外语教学、翻译活动和语言交际。   本论文共包括五章:论文开篇简略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写作动机及目的。第二章回顾前人对衔接理论和语篇对比分析的研究。第三章主要描述论文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将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运用于英汉科技语篇对比分析。首先通过语料对比找出英汉衔接方式的异同,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存在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之处的根本因为。第五章为全文的总结,明确了本论文的局限性并指出了深入研究的一些引申意义。   通过数据分析,本文可得出以下结论:一、在英汉科技语篇中,大多数衔接手段相同,不同的较少。在五种衔接手段中,三种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较高,它们是词汇衔接、照应和连接,而省略和替代使用较少。衔接手段在英语科技语篇中比在其相应的汉语科技语篇中要高。二、通过对比分析表明衔接手段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指示代词“这/那”,定冠词,连接词“和”等在衔接手段的运用上。其不同之处的因为主要在于科技文章属于一种特殊的文体,客观性是它的一个基本特点,而且在科技语篇中,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
其他文献
人们在表达同一话题的语篇中,常用语言材料量较少的词语或语言成分(如代词、零词语等),代替语言材料量较多的语言成分(如词、短语、子句或段落),向前指向该先行成分并与该先
辛西娅·欧芝克是一位美国犹太小说家、短篇小说家、杂文家兼文学评论家。这篇论文对她的四部长篇小说,包括《同类相食的星球》、《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微微闪光世界的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和研究焦点。它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知识或技能对获得新
本文尝试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理论运用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旨在凸现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研究者从事这一领域研究,从而有望改变电影字幕翻译研究长期被人忽视的
许渊冲教授是一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翻译家,是当代中国翻译界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为弘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国翻译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渊冲教授以其
薇拉·凯瑟是近年来美国评论界所公认的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尼亚》代表着凯瑟创作艺术的高峰。作品中广阔无垠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和充满活力、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