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糖脂在石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石油的自然降解过程较慢,而向污染环境中添加某些物质,优化降解条件,往往能加速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已有研究表明,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促进石油烃的乳化,提高石油烃在水中溶解度及生物可利用性。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自身结构的多样性、生物可降解性、对环境的温和性等许多独特的属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将生物表面活性剂更好的运用到石油废水的处理中,本研究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筛选能以0#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烃降解菌,并确定降解石油烃的优势菌株;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废水石油烃的降解中;将鼠李糖脂发酵液直接应用于石油烃污染水体的生物处理中。石油烃降解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本课题首先从被某汽车修理厂含油废水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以0#柴油为惟一碳源并生长良好的4株石油烃降解菌。经鉴定,这4株菌分别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 sp.)、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和氮单胞菌属(Azomonas sp.)。石油烃的降解是石油烃的种类和组成、物理状态、浓度,温度、pH值、供氧及营养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课题研究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水体中石油烃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鼠李糖脂后柴油优势降解菌株——氮单胞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提高了11%~26%,这说明添加的鼠李糖脂对所筛选的柴油菌株不仅无毒性,而且能作为碳源和能源被微生物所利用。对菌株降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鼠李糖脂后,氮单胞菌降解石油烃的半衰期缩短了近1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考虑了温度、时间、鼠李糖脂溶液的添加量和石油烃浓度等4个主要因素对水体中石油烃降解的影响,并确定了0#柴油的最优降解条件。对正交实验数据的直观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因素对石油烃降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石油烃的浓度和鼠李糖脂溶液的添加量。同时,为了判断影响因素的选择是否得当,从而对其进行取舍,本研究还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借助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Excel分析工具对正交实验所得结果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鼠李糖脂发酵液中铜绿假单胞菌及营养物质对水体中石油烃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所含的剩余营养物质对筛选出的柴油优势降解菌株氮单胞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且发酵液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氮单胞菌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生长作用。同时,发酵液中所含的剩余营养物质,为迅速增多的微生物提供了足量的营养物质。可以说,本研究为将鼠李糖脂发酵液直接应用于有机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纷纷把民生科技作为本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文章阐述了民生科技的内涵和特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为社会热点。然而证人出庭率低导致的庭审形式化一直是司法改革中的难题。新刑事诉讼法在1996年刑诉法的基础上对
螨虫致敏的治疗及预防中国医科大学孙兆茹,王淑云刘国华(指导)螨虫是一种人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寄生虫。是较强的过敏原。当机体被螨虫致敏后,可引起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
<正> 近几年来,我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技改工作,同时也引进使用了一些新设备。现就笔者认为可以在本行业其他厂家借鉴的几种设备的使用情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1 板式换热器的应
研究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国内税规则对我国有着特别的意义。1995年日本酒类税案被称为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税第一案,该案上诉机构对《关贸总协定》(GATT)第3条的分析对其后有关
本文选取了海明威对绘画艺术接受的事实,从意境和氛围的创设,电影化的处理,戏剧化的对话结构三方面来阐述海明威把绘画艺术融化到小说创作中的转化途径,并具体论述了海明威如何实
国内现有化学微课的整体水平可以从3个角度进行分析:拍摄方式、拍摄内容和拍摄技术。分析精品化学微课,主要有4个典型特征。关于微课使用,提出了精品微课在"翻转课堂"中需要"
本文针对“初等数学研究”课不被人们重视的现状,从它在师范院校的地位和对中学数学教师的作用、以及它与中学数学的区别和与高等数学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数量大、种类多,多种多环芳烃已被鉴定出具有“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三致特性。大多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