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坝—渴湖海岸是世界沉积性海岸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际海陆相互作用研究的焦点内容之一。本文以粤西水东湾沙坝—渴湖海岸为研究区域,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多时段历史海图资料以及不同年代的水文和沉积资料,基于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期水东湾沙坝—澙湖海岸的动力地貌过程,进而甄别自然和人类活动在沙坝—渴湖海岸演变过程中的驱动作用。(1)水东湾沙坝—渴湖海岸为典型的螺线型弧形海岸,岸线分维数为1.202。近30年来该海岸一直呈现为负动态的平衡状态,其中近岸泥沙在波浪和潮流的组合作用下,不仅经潮汐通道进入澙湖导致澙湖水深减小,同时受控于波浪的绕射作用而自西向东沿岸输移,导致通道西侧形成的反向沙嘴进一步延伸。此外,澙湖沉积物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明显变细。目前,由于陆架供沙不足,在波浪作用下形成的自东向西沿岸流导致水东湾的沙坝西部呈现侵蚀状态,反向沙嘴则为瘦长状态。(2)基于ARCGIS和ENVI平台,采用阈值分割技术提取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水边线信息,通过对比潮位相近影像的水边线变迁,并结合多时段的数字化海图资料表明:白1967年以来渴湖潮滩以淤积为主,平均淤积幅度为0.12 km2/a,淤积主要集中在渴湖东部;通道西侧沙坝上大海至晏镜岭段、口门外-5m等深线和-2m等深线均有一定程度的向陆退缩。同时水东湾沙坝—澙湖海岸的景观格局(建筑用地、耕地、水体、植被、盐田)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建筑用地景观最为显著,其面积由1987年的36.71 km2增加到2004年的51.94 km2,同时水体面积明显减小。(3)整个水东湾沙坝—渴湖海岸的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居于主导作用,其中落潮三角洲通道水深由1.1~1.9m疏浚到9.8m,5m水深全线贯通。1967-2007年间,由潮滩围垦引起的渴湖潮滩面积减小达7.47km2,而由淤积所造成的潮滩面积增加仅为1.15km2,大面积的潮滩被开辟为居民地、盐田、鱼塘等,直接导致澙湖潮滩面积减小到27.44 km2。沙坝—澙湖海岸在当前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泥沙供给减少,大量泥沙被携带进入渴湖,同时因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澙湖面积缩小,进而影响渴湖的纳潮量,导致渴湖水动力作用减弱,由此又间接影响沙坝—渴湖海岸的演变,加速澙湖的衰亡。水东湾沙坝—澙湖海岸即通过渴湖水产养殖、围垦等作用导致渴湖功能日趋衰弱,最终可能被充填成陆。因此,在充分研究此类海岸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应该辅之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使沙坝—澙湖海岸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