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一生共完成六部长篇小说,其中于1924年出版的《印度之行》是其代表作。它被公认为福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也被称作20世纪最后一部成功的英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印度之行》自出版以来就不乏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近80年来国内外批评家大多从宗教、政治、种族和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透视这部作品的内涵。福斯特以他的“联结”主题闻名,然而在《印度之行》中,尽管主人公怀揣良好的愿望,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真正有意义的联结却并未实现。在英属印度殖民地,英印之间的联结是短暂的,相形之下,存在于民族,宗教和人们之间的疏离和冲突则长久得多。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批评作为一种后现代批评流派迅速兴起和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解读《印度之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作品文本中流露出来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以及作者叙述过程中的东方主义立场越来越吸引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关注。本文将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重读文本,将福斯特“惟有联结”的主观愿望与殖民语境下恒久冲突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解构作品中的“联结”主题,通过对种族、宗教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剖析,探究在后殖民语境下印度、印度教和印度人的“他者”身份,并在文本中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除导言和结论部分外,本文共分四章,概述如下:导言部分简单介绍了福斯特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其“联结”主题。第一章回顾了后殖民主义批评的产生,发展及主要观点,为全文构建理论框架。第二章分析了阿齐兹与摩尔夫人以及阿齐兹与菲尔丁的友谊从建立到破裂的过程,旨在揭示在英属印度殖民地跨种族联结的短暂性。第三章剖析了种族、宗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揭示了印度、印度教以及以阿齐兹为代表的印度人在后殖民语境中的“他者”身份。第四章探寻了福斯特在文中提及的实现东西方联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可能途径。结语部分总结了福斯特“唯有联结”的主观愿望失败的根源,进一步提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联结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