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越冬蓝藻时空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ann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关于越冬蓝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蓝藻的越冬对于次年水体蓝藻生物量的贡献,着重研究蓝藻的垂直迁移以及复苏对于次年夏季蓝藻水华构成的影响,一般都是基于深水湖泊蓝藻越冬复苏的研究,只有很少的研究是浅水湖泊。针对我国广泛分布的大型浅水湖泊,研究水华的发生过程,不仅仅要了解其复苏和形成水华的过程,更要提前知道,蓝藻是在哪个湖区的底泥表面越冬,以及来年春季最有可能在哪个湖区最先复苏,形成最早的蓝藻水华,以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去除越冬蓝藻,尽可能控制夏季蓝藻水华的强度。了解了冬季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次年蓝藻水华控制和预测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太湖作为一个浅水湖泊,有着强烈水体扰动,使得蓝藻的越冬分布更为复杂。为确定2007—2008年冬季蓝藻在太湖各个湖区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逐月对太湖主要湖区14个位点采集底泥和水样,应用荧光分析法测定样品中藻蓝素和叶绿素含量,并结合气象和水文理化参数分析,确定冬季太湖的蓝藻分布状况和蓝藻越冬地分布区域的影响因素,比较冬季太湖水体和底泥中蓝藻的分布差异,初步确定了太湖越冬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寻找蓝藻越冬时空分布与来年水华发生过程的生态格局联系提供背景数据。研究结果表明:   2007年越冬期间,太湖蓝藻分布主要位于西太湖和中南太湖的部分区域,可以认为这些水域是2007年至2008年蓝藻越冬的主要区域。次年复苏阶段,各个湖区底泥和水体蓝藻增长时间基本相同,但是冬季底泥蓝藻浓度较高的西南太湖和湖心增长速度要高于北部太湖。   参照调查期间1月的气候条件变化和1月降雪前后蓝藻水华的差异,表明极端气候可能是冬季太湖水体蓝藻群体迅速消失的主因。   表层底泥TN,TP与底泥中叶绿素a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因而沉积物中TN,TP的地区差异和时间变化也体现了藻类分布区域在全湖范围内的变化。而中南湖区底泥中TN,TP在08年1月至08年3月的迅速增长,也表明中南湖区在越冬过程是总浮游植物聚集的区域,而整个越冬周期中,蓝藻占总浮游植物的比例一直高于50%,因而中南太湖是越冬蓝藻重要的聚集区,也是蓝藻复苏主要所在地。   风场变化是越冬蓝藻区域分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太湖盛行风场的转变使得冬季蓝藻向西南和湖心区域集中并在这些湖区越冬。而次年春季蓝藻复苏的快慢与越冬地存在显著相关性,使得风场变化成为次年蓝藻复苏最早区域分布的主导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周晓虹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近40载,临床经验丰富,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尽得其薪传.笔者有幸
吸附是环境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或过程之一。在某种吸附剂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判断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一般常用的柱实验运行期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我们
学位
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直接转换的功能材料,以之为核心的热电转换装置不污染环境,能够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进行温差发电,具有良好的综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越来越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抗菌材料在绿色生活中演绎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不锈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制备
随着社会的进步,水质标准日渐严格,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环保力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水资源快速消耗和水环境污染,越来越多地区出现饮用水
本论文选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规聚丙烯(iPP)、HD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聚偏氟乙烯(PVDF)/PMMA三种典型的聚合物共混物为基体,并分别填充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研究VGCF
本文根据衡水学院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分析了无机类化学实验废水的特点及排放情况,发现无机类化学实验废水具有数量少、种类多、浓度高、毒性大、污染面广、累积污染强度大等特
学位
本刊讯 2018年3月,安徽省总工会批准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省总站”)设立《吴敏劳模创新工作室》.一年来,省总站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示范引领、集智创新、
期刊
在水利工程中采用滑模施工技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且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高,相比于其他施工技术只需要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快的施工进展和较高的施工质量,
不需要技术,不需要门店,不需要仓储,不需要物流,还不需要你有高学历,只要你肯付出一个月的时间跑腿,你就拥抱了财富,甚至能年利百万!而且跟我们合作,三个月内,如果你觉得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