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县级市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不发达省域与东部及沿海发达省域的县级市发展差距也在日益扩大,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的向前推进。在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和设市制度不断创新的进程中,有必要对县级市进行科学严谨的经济分析,以较为成熟的经济理论来探索中国县级市的发展规律和解释中国县级市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以聚集经济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式为基础,从聚集经济效应和宏观区位效应两个方面出发,着重探讨县级市各项资源要素聚集及县级市到最近核心城市距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并根据所得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对聚集经济理论、区位效应理论以及论文实证部分所运用到的计量模型和方法作简要介绍。同时从县级市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密度等方面对中国县级市的发展现状进行统计性描述,并对中国百强县级市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作对比分析。其次,对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以改进,将反映各资源要素聚集的经济指标引入模型,探讨要素聚集对中国县级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此外,将地理区位与各聚集指标相乘的交叉项引入模型,比较相同资源要素在不同宏观地理区位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率差异,以实证分析处于中国城市级别最底端且数量最多的县级市的聚集效应。再次,在已构建的模型基础上,引入中国县级市的地理区位变量,研究县级市在中国城市体系视域下的宏观区位效应,着重探讨县级市与最近一线城市的直线距离、与最近省会城市的直线距离、与最近重要港口城市的直线距离对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结果的分析,针对中国县级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当前中国县级市的发展战略与规划提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