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的初加工设施不完善、初加工工艺落后,农产品的产地初加工率相对较低。并且农产品在采摘后由于缺乏必要的储藏,保鲜和烘干等初加工处理,损失浪费严重。为减少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2012年中央政府开始在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内实行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鼓励农民及专业合作社对收获后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该政策实行5年以来,在帮助提高农产品初加工率,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在客观分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给农产品主产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希望为政府部门完善该政策提供参考,使得政策能够惠及更多的民众。本文更多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展开研究。例如文献分析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文章第二部分理论阐述和第三部分对政策的实然描述中。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资料,获取本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并界定本文研究主题。而在文章第四部分则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现的经济效益、存在的不足之处、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后文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奠定基础。本文研究后得出结论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对于促进农产品产后减损的作用较大,其次该政策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对农产品进行产地初加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得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也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的错季销售带动农民增收。最后还发现该政策还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但政策在实现这些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补助资金短缺、政策实施程序复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本文针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存在的这些不足,提出了具体完善建议。比如对于资金短缺问题,建议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与中央财政资金配套的地方财政投入来加大政策的资金支持。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及农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各省级政府要加强对本省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着手建设职业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