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靠大量江西地区的家谱、方志和土改资料,详细地论述了近代江西族田的分布、来源、发展态势、经营管理和功能等问题,进而在揭示出族田、宗族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后,分析其最终走到历史尽头的原因。
到20世纪50年代土改前夕,江西族田依旧大量存在,族田数量约占全省田地的7%左右,这些族田的分布在地域上有差异性,但总体而言是山地族田多、平原族田少,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近代江西族田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发展,这与当地族田来源的多样和管理的合理是分不开的,到近代后族田捐助者的身份开始分化;近代以来的江西族田在数量上总体呈发展趋势,但其上升的过程曾被两次较大的社会波动所影响,因而此种增长并非直线式的;无论是在租佃方式上还是在地租率方面,近代江西族田与一般农地并无差别;近代族田具有助教、助祭、救济等多重的功能,这些功能能发挥较强的群体整合作用,因而长久以来宗族能在地方聚集人气,并主导乡村的政治文化生活。
中国近代各种思潮开始兴起,大量西方知识的传入,导致新知识分子开始崛起。这些新知识分子由于一心想要建立起新式的国家,使得族田不再拥有生存的空间,最终走向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