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半岛海防建置研究——以沿海卫所为中心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研究的是海疆历史地理,主要目的是研究明代山东沿海卫所的建置沿革,探索其内在布局的历史、地理因素,从史地角度分析明代海防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海防建设提供参考建议。明代卫所主要形成于明代的洪武、永乐二朝,此后卫所虽有增设裁并,但只是个别现象。又因为明代海防的承载体虽然是卫所,但明代海防与元明时期的海上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设定于明初的洪武、永乐二朝(1368-1424)。 选择明代的山东海疆做研究是因为: 1、明代沿海卫所是历史地理学迄今为止仍未弄清楚的问题,例如不同地理环境下卫所的设置、沿革、管理、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卫所研究,侧重于边防形式变迁与民族关系变化;西南地区侧重于边疆开发和民族关系;内地卫所研究则主要揭示明代卫所制度变迁的社会复杂性;沿海地区则多集中于倭寇和禁海。对北方沿海特别是山东沿海的史地研究明显不够充分。 2、明代开始,来自海上的威胁日趋严重,倭寇对沿海地区的破坏及西方扩张势力在东南沿海的活动极大的冲击了明代社会。而山东半岛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成为外部敌对势力从海上侵略中国的一个主要方向。而明代社会又在其中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结论大多是这个变化产生以后所带来的结果,然而在这之前元末明初这段时期内,明朝的社会调整对明代海防以及后世海防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个是现在海防研究的盲区之一。 3、明代的卫所是一种特殊的带有军事性质的地理单元,带有鲜明的地理特征,明代在山东沿海设置的卫所,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国力的升降。 同时,研究明代山东海疆史地正确认识我国有史以来的我国海防建设与发展状况,研究我国在探索海防理论、海防建设的历史经验,掌握我国海防战略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运用海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服务于我们今天的海防建设。 本论文对山东沿海卫所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山东沿海的地理条件对卫所建置的影响; 二、海防、海运与沿海卫所的关系; 三、明代山东海防卫所的建置与海防体系的形成; 四、全球史观下明代海防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互动关系。 山东半岛沿岸虽有良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但是这些条件并没有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明代山东半岛的卫所并不是一个成功的防御体系,在科学技术相对十分落后的时代,地理条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明代山东半岛沿岸的大量驻军,间接的造成了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发展缓慢的状态。明代山东沿海的倭寇活动时有发生,然而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海洋水文和海洋气候的影响,并没有对山东半岛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忽略地理环境以及忽略当时对地理环境的改造能力而得出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
颜回资料是颜回研究的基础。前人虽然已在此领域作了不少工作,但基本上只是进行搜集罗列,没有对资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性等问题进行综合系统地分析研究,因而真伪杂糅,价值判断
我写的广播评论《自己树起的菩萨还是自己砸好》,获得1986年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和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应编辑之约,不避“敝帚自珍”之嫌,谈点写作体会
《嘉定镇江志》成书于宋宁宗嘉定年间,由镇江知府史弥坚主修,教授卢宪编纂。该志成书之后,其后历代目录书都较少著录该志。《嘉定镇江志》原本三十卷,现仅存二十二卷,附卷首
今文经学在清中叶复兴后,迅速发展,蔚然成风。这一学术大潮掩胁晚清,诸经之研究皆受其影响,《尚书》学自然也是如此。一批学者以今文经学的治经方法为指导,阐发《尚书》中的“微言
美英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关系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并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19世纪英国控制了世界,成为全球霸主。20世纪美国从英国人手里
佐藤荣作内阁时期(1964-1972)的日本与台湾经济关系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日台官方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分析日台双方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从贸易、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