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的科学史观及历史局限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goalu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研究的开山鼻祖——李约瑟院士生前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不仅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奠基付出了自己的精力和才智,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极具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李约瑟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影响巨大,这与他的科学史观是有很大渊源的。李约瑟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所以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过程中,对李约瑟的科学史观进行仔细探讨尤为必要。   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站在全人类科技活动的立场来确定科技史实,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形象地描述成一个百川归海的过程,在进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时候把中国古代科技放到人类历史文明的大潮中去,认为所有存在的人类文明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些都显示了他科学史观的丰富内涵。李约瑟的学术成果虽然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在其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CIVILISATION IN CHINA)系列丛书中,体现了科学与文明是紧密相关的这一中心思想。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他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考证、总结得出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诸多不准确之处。不过他始终在不断的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在他那种宏观的学术思想和宽广的学术视角的指导下,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内史与外史相互结合,为科技史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和框架。展现出一种宏观、全面的前景,为现今时代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科学的出发点,也使得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李约瑟的时代虽然与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大相径庭,但他宽广宏观的学术视野,以及是始终将东西方科学与文明进行比较及促进去相互交流的特点,对于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社会的科技现状以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都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过程中所体现的学术视角和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学术观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和作用,并且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二重性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的创新型发展战略、科技兴国以及认识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他毕生都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给中国古代文明以积极肯定并将其传播到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文明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他的西方背景等原因,使他在研究过程中还是缺乏对中国的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要素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从而在其学术成果及观点表现出有失客观的痕迹。在我们已经迈入另一个新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的从事科学技术史的研究,站在学术巨人的肩膀上是有必要的。
其他文献
牛顿的“非科学”研究渐入主流的视野。其中牛顿的信仰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阿里乌主义、苏西尼主义、一位论、犹太教一神论、清教主义、三位一体等各种宗派之间,研究者对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验教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在“课程性质”中新增了对化学实验的阐述,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
在数字可视人项目研究中,首先必须对原始人体彩色切片图像进行组织器官的区域分割。图像分割技术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课题,但是已有的算法基本上都是针对灰度图
中国海军主力战舰在数量上及技术质量上与美日等国海军强国存在较大悬殊,我海军整体实力必须进一步提高,以担负起我国和平发展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海
我区种植水稻,据文字记载已有一千多年,一直沿用直播栽培。解放前仅米泉有个别农户采用插秧。解放后开始推广插秧,目前无论老稻区或新稻区,插秧面积都有扩大,特别是米泉县,插
一九七一年是龙泉县连作稻向400公尺以上山区多点试验和大面积扩种的一年。一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里就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原则简要叙述如下。稻瘟病
圭630是圭亚那引回的种稻品种,据说有菲律宾国际稻血缘.据初步观察,温度及水肥营养条件对其生育期都有影响.在莆田县晚季栽培,单本栽插,秧龄25天左右,从播种到抽穗需81~83天,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化学教师可根据流程题考点设置的知识涵盖范围,选取合适主题进行有效的材料整合,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对比分析、重组重设,突破工艺流程题
农村产业结构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文以历年《陕西统计年鉴》、《陕西年鉴》、《陕西经济年鉴》和《陕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1986-1996年统计资料》等历史数据和资料
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活动教学环节.通过合理有效的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能否在课堂活动中进行高效的探究性学习是高效课堂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本文从设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