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车辆正面碰撞变形与吸能特性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大社会问题。研究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提高其耐撞性成为各国汽车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碰撞过程中速度与能量的关系对于现代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中,正面碰撞形态的死亡人数占据首位。但由于我国机动车设计规则CMVDR294中规定的正面碰撞试验形式为全宽碰撞,故目前对全宽碰撞的研究较多,而对于30°斜角碰撞和40%偏置碰撞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某轿车,对其三种正面碰撞形态进行了模拟仿真。本文阐述了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碰撞模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与发展动态,介绍了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对汽车正面耐撞性的评价方法。针对某轿车正面碰撞刚性墙的模拟仿真,对合理简化和离散模型,选择各部件单元类型、材料属性、接触类型及焊点连接方式,碰撞模拟中的摩擦和沙漏控制以及刚性墙的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Pro/E和ANSYS/LS-DYNA软件准确、有效地建立了三种正面碰撞形态的有限元模型。参照我国C-NCAP和美国FMVSS208中对于正面碰撞的规定,对轿车与刚性墙的碰撞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在碰撞仿真结果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轿车的变形与碰撞吸能特性,对车身结构的碰撞规律进行了总结;将塑性变形量与碰撞速度曲线与国外试验曲线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的工作对轿车的碰撞安全仿真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对车身结构设计、安全性能分析和交通事故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由许多具有一定智能的模块相互连接组成,其模块具有互换性、可自动重组特性和一定的感知、计算能力,机器人利用模块的感知能力感知周围环境,通过改变模块间相
半自动转杯纺纱机R 37是原料要求低且人工充足的客户的理想解决方案.它产能高、能耗低,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节省人工,可实现转杯纺纱的经济生产,并且具有最高的原料适用性.
期刊
本文通过对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制动过程的分析,根据此类输送机对制动装置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一种利用摩擦片间油膜的剪切力来传递制动力的新型液粘软制动装置。液粘软制动装置的理论基础是液体粘性传动技术(HVD),本文根据其传动的机理,建立了摩擦片在不同摩擦状态下可传递的制动力矩模型;通过对制动特性的研究,得出了摩擦片间隙的变化采用正二次曲线运动规律时,系统具有较好的速度特性;针对带排扭矩带来的危害,提出了
矢量控制技术在速度控制和转矩控制方面使得交流调速系统可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而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由于可以省去传感器,使相应的交流调速系统变得简便、廉价、可靠,所以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研究的。首先,本文在绪论里介绍了交流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引出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系统,指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其次,论文阐述了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坐标变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