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志愿服务由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底在全国发起并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随着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使得共青团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志愿服务为青年参与社会事务、实现自身价值、增长见识才干提供了舞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如今,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青年志愿服务理论为依据,对共青团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详细梳理,并总结其特征规律以及当前志愿行动的历史必然性。同时,理论结合实际,以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重点对江西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以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调查问卷为基础,借助SPSS统计软件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对收集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结合数据与理论分别从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两个角度对江西省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现状深入剖析。通过对江西省这一案例的详细剖析,结合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已有的成功经验,从而对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进行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在分析中发现,志愿者服务的注册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还不够规范,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注册比例相对较小。另外,志愿者倾向于参加相对较为成熟的社会公益服务,对于需要的一对一、定时、定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并不多。其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权益保障机制缺失,激励机制也存在一定偏差,志愿服务工作虽然是志愿的,但是也需要对志愿者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持续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同时,由于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城市与农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二者在现实中又存在不同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志愿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在分析中发现,首先,城市志愿者流动性较大,能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相对较少,而县区、乡镇(村)志愿者流动性相对较小,虽然志愿者人数少,但是却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同时,在一对一、定时和定点志愿服务项目中,县区志愿者比城市志愿者都要有明显的较高的参与率。另外,乡镇(村)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机制建设较为落后。乡镇(村)的志愿者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要明显低于市区和县区。在激励机制方面,乡镇(村)志愿者在有较高的献爱心动机和不需要回报的激励情况下,仍然有较多的志愿者希望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回报,而且这些回报对乡镇(村)志愿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最后,围绕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部分着手,对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进行构建与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外部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资金筹集机制、动员宣传机制、招募选拔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内部机制包括注册机制、运行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标准化机制和评估机制。本研究着重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与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最终更好地作用于整个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为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动力保障,推动共青团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