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尺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消长与融合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活动的复杂性 现代设计诞生于19世纪到20世纪的一段交替时期,并迅速发展成为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的应用学科。在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客观世界成为其行动对象的情况下,设计的诞生与其说是艺术自身的分化造成的,不如说是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的,设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与自然科学技术就一直是密不可分。然而,正如迪尔若特在《超越‘科学 ’与‘反科学’的设计哲理》中提出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设计又与人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化、艺术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是综合而复杂的。 对设计的研究理所当然就不能仅仅强调一个侧面,当作纯技术问题机械地看待,也不仅仅是个美观问题,而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和深入。然而,这种综合的研究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因为人的系统是多因的。目前西方设计理论界尚未形成科学、严密而系统化的体系,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理论的缺乏对设计的发展是不利的,大量的设计实践对理论的指导需求日益迫切。在又一个新旧世纪交替的时期,在当下这个多元共存、仿佛没有标准、许多价值判断仿佛都失去意义的时代,与人有着不解之缘的设计,其活动和发展是否还存在某种内在、必然的准则?如果存在,它们又是什么呢?其发展方向会何去何从,对其活动进行评价的尺度又该是什么?对此种种问题的追问已经成为严肃思考当代设计发展时无法规避的问题。 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我们认真的梳理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时,会发现从传统的设计运动发展到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这些变化决非偶然,是有规律可循的。也许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能找到答案,把握设计发展的规律,从而回答我们心中的困惑,明晰当代及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向和对其进行评价的准则与价值尺度。 二、设计的尺度及准则 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状态特征体现着设计艺术物化形态的广泛意义,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的基本特征,是构成设计艺术物化表现的动因,而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特征则是展现设计艺术风格观念的重要依据。 回顾人类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二重变奏构成了二十世纪哲学的整体形象,也展示了设计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宏观走向。 按照这样的思路,文章从四个部分进行了分析论证。第一部分介绍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特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的有效性,也阐明了两者分别会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情况下显示出局限性和无效性,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在相互对峙的同时构成的互补关系,从而提出观点:在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寻找合适的点将两者结合,在作为科学与艺术交叉地带的设计中尤为如此。 第二部分对现代主义设计“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的产生和特点进行说明,并结合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和现代主义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个案阐明片面科学主义的弊端:企图用一元的、科学的理性来规范现实和建立人类社会秩序的理想与人复杂而多元的需求间的矛盾必然日益激化,从而导致忽视功能而强调人的情感的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孟菲斯设计的出现。 第三部分从大众文化的兴起、社会需求的变化等方面介绍后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对其“形式超越功能”的设计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结合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和孟菲斯设计的兴衰过程陈述在设计中无理性的控制而任意放纵情感会带来的弊端。 第四部分分析非物质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知识信息的高速传播对人类社会、人的行为观念和设计带来的影响。结合非物质设计和可持续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分析总结设计发展的规律并预测未来设计发展的路向。最后得出结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适度结合是设计的尺度,也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与特点 为了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寻找到规律,以对当下和未来的设计发展作出前瞻性的预测和指导,本文一方面采用历史方法,以时间为序对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同时,在纵向的发展史中选择三个历史性横切面: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现代设计现象,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现象和20世纪80年代至今“非物质化”设计发展新趋势。在对这三个横断面的研究中,将把设计发展过程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设计的影响放到社会文化、生产力状况、市场需求、消费心理等大的背景中,这样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结合,使得研究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也更符合目前科学研究向着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发展,两方面相辅相成的研究趋势。 因而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就具有了以下特点,一是“动态”的研究方法:不把研究对象看成静止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身于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之中,作为这种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点”。二是“多维”的特点。哲学中维的说法是人们把握和展现时空层次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其中一维就是以常态的时间为顺序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把握的线性的、历史的方法;二维是横断面比较的方法;三维是将纵观(历史的方法)与横观(比较方法)相结合,立体地把握对象。四维是立体加时间因素;五维则在研究中加入心理因素作为尺度。这种多维与动态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让问题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
其他文献
玫瑰种植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按类别其不仅可以用于观赏、食用,还广泛应用于美容化妆品行业。阳谷县四棚乡的李大哥就是依靠玫瑰种植走上了
目的:就烯丙雌醇与利托君联合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
“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于5月31日至6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
期刊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急性心衰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VAD方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居服装的消费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自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在服装市场上与运动服、休闲服等其他服饰进行市场份额竞争
本题目是关于中国新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它立足于中国九零年以来新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对其纪实主义回归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归纳新纪录片纪实主义理论的渊源、美学特征及创作理
形态之“动”作为形态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一种设计艺术理念。它所指的是对形态“动”的描述和抽象。深入研究设计艺术学意义上的“形态之动”,对于科学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正确把握设计艺术理念的本质、娴熟运用设计艺术思维方法、实践形态“动”的功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紧紧围绕形态“动”的本质,规律与关系三个核心问题,运用多学科容纳与结合、释源与求本相结合、归纳与分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