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在土壤组分上的界面作用与代谢活性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畜牧养殖业每年产生1010t-1011t的粪便排泄物,其中我国数量为3×109t。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肠道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猪链球菌和沙门氏菌数量最多,若未经有效处理就将其排放到土壤或作为有机肥施入到农田,便会严重污染环境并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世界各国报道了多起肠道病原菌污染问题,例如2005年我国四川的猪链球菌感染事件以及2011年欧洲的大肠杆菌中毒(毒黄瓜)事件,引起数千人染病或死亡。病原菌进入土壤后,可吸附在土壤颗粒上或随水流进行运移,该过程深刻影响其感染活性和扩散范围。因此,有必要详细研究病原菌与土壤的界面作用和代谢活性机制,以减缓类似事件的爆发,这对于预测病原菌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制定污染土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以及多种土壤组分(粘土矿物、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为材料,综合运用等温吸附、土柱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微量热、电位滴定、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考察了菌株种类、溶液条件(pH和离子浓度)、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胞外聚合物对病原菌吸附的影响,获得了细菌与不同土壤颗粒间的吸附能力、运移距离、表面形貌、代谢活性和官能团变化等信息。同时,借助zeta电位仪、PATH法(Particle adhesion to hydrocarbon)、比表面仪、X射线衍射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方法,系统测定了表面电荷、疏水性、比表面积、矿物组成、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质地、电导率等性质,用以全面解释互作机制。此外,运用经典的DLVO胶体稳定理论(Classic 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theory)和统计学手段(一元线性回归、偏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细菌与土壤组分间的作用能信息和显著性影响因素,揭示了吸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力及其贡献程度。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探明了病原菌在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行为。二种病原菌在蒙脱石和高岭石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1),猪链球菌在矿物上吸附的分配系数是大肠杆菌的2倍-8倍,蒙脱石对细菌的吸附量(0.63mL g-1-5.07mLg-1)大于高岭石(0.58mL g-1-1.23mL g-1)。扫描电镜图片显示,大肠杆菌呈杆状,长度大于1μm,猪链球菌粒径略小于大肠杆菌,呈卵圆形。提高溶液pH值(4.0-9.0)或降低离子浓度(20mmol L-1-1mmol L-1)能使细胞和矿物表面负电荷量逐渐增多,静电斥力变大,从而导致吸附量不断减少。DLVO理论计算的作用能数据表明,斥力能障值在该溶液条件下不断升高(1.4快T-408.1kT),与吸附趋势相吻合。各体系吸附量与对应能障值呈显著负相关(pH:Y=-0.031×X+13.4,R2=0.469,P<0.01;离子浓度:Y=-0.004×X+2.7,R2=0.354, P<0.05), DLVO作用力(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引力)显著影响着吸附过程。高离子浓度下(20mmol L-1-100mmol L-1),猪链球菌在2种矿物上的吸附量均出现显著下降,偏离了DLVO理论的预测结果,由细菌胞外聚合物与矿物间的空间位阻作用(非DLVO作用力)引起。CaCl2对胶粒表面扩散双电层的压缩作用更强,降低了互作体系间的能障值(0.8kT-52.7kT),且能在细菌和矿物之间形成多价阳离子桥,对吸附量的促进作用强于KCl。(2)揭示了病原菌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吸附、运移与代谢活性规律。土壤颗粒对病原菌吸附能力的大致顺序为:粘粒(<2gm)>粉粒(2μm-48μm)>砂粒(48μm-250μm),去有机质颗粒(9.9×1010cells g-1-59.4×1010cells g-1)>含有机质颗粒(7.8×1010cells g-1-43.9×1010cells g-1)。土壤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与比表面积大小与该趋势一致,可从长程的扩散双电层作用力和表面位点角度解释吸附行为,短程疏水作用力和阳离子交换量不能作为土壤-病原菌相互作用的预测指标。微量热参数表明,相比对照体系(只含细菌和培养基),加入粉粒和砂粒后,猪链球菌生长的时间-功率曲线峰值PH相对于自由态细菌(289.6μW)升高了8.1%-27.1%,对应出峰时间PT值(391.0min-408.7min)早于对照体系(424.7min),总体代谢活性增强;粘粒体系PH值下降了11.4%-23.2%,出峰时间较晚(441.7min-464.7min),猪链球菌代谢活性减弱。大肠杆菌在去有机质粘粒上的PH值(119.6μW)小于对照体系(147.2μW),出峰时间更晚(313.5min>281.9min),活性受到抑制,其它5种土壤颗粒均促进大肠杆菌的代谢活性。扫描电镜直接证实了病原菌在砂粒和粉粒表面的吸附,细胞分布较为分散,有利于细胞对土壤颗粒表面吸附的营养物质进行充分分解,促进细菌的代谢活性。粘粒紧密包裹覆盖在细胞上,外表面难以观察到清晰的吸附态细菌,阻碍了细菌生长空间及其与外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利用和交换,抑制其生长和代谢过程。猪链球菌能运移到20cm深土层,比大肠杆菌运移距离更远(10cm),物理阻塞对病原菌运移的影响力高于吸附作用。(3)阐明了病原菌在土壤胶体颗粒上的作用力机制。猪链球菌在红壤胶体表面吸附的分配系数(Kf)是大肠杆菌的4.5倍-6.1倍,细菌在去有机质胶体表面吸附的Kf值为含有机质胶体的2.4倍-3.2倍。比表面积越大或表面负电荷量越少,细菌吸附能力越强,大肠杆菌表面电荷密度较高(541.1μC cm-2),进一步增强与土壤胶体间的静电斥力。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zeta电位与对应吸附量可分别拟合指数和线性方程,吸附态细菌位于距土壤胶体表面90nm-100nm处的次级小能位置。随着溶液体系pH降低(9.0--4.0)或KCl离子强度增大(1mmol L-1-10mmol L-1),细菌与红壤胶体互作能障降低(354.6kT-0.3kT),次级小能引力增强(-0.020kT--0.536kT),分隔距离不断缩短(111nm-16nm).此时细菌吸附量持续增大,与能障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吸附机制符合DLVO理论,疏水作用力影响不显著。高离子强度下(50mmol L-1-100mmol L-1),猪链球菌在去有机质和含有机质颗粒上的吸附量分别降低了3.4%和5.6%,细胞表面蛋白质和土壤有机质共同增强了空间位阻排斥力。(4)探讨了土壤性质与病原菌吸附能力间的相关性及贡献程度。一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土壤溶液pH(P<0.01)和电导率EC(P=0.033)与猪链球菌分配系数呈显著负相关,能分别解释81.9%和38.4%的吸附过程。大肠杆菌分配系数仅与溶液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R2值高达0.923。偏相关分析发现,在排除其它因素的间接影响后,pH(P=0.013)和电导率(P=0.034)分别是猪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吸附的决定性因素。pH显著促进猪链球菌的吸附量(P<0.05),而电导率此时无显著影响(P>0.05),对吸附能力有极微弱的促进作用(偏相关系数为0.298),与一元线性回归相矛盾。这是因为pH和有机质对吸附能力的抑制作用较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和-0.735),从而屏蔽了电导率对土壤的微弱影响,偏相关更能反映单独的某种土壤性质对细菌吸附的真实作用。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量与分配系数无显著相关(P>0.05),仅能单独解释30%以下的吸附行为。扫描电镜手段显示病原菌主要吸附于土壤团聚体的外表面,无法吸附在团聚体内部的小尺寸颗粒表面。球面-平板DLVO理论计算的能障值(Energy barrier, EB)与大肠杆菌分配系数Ks呈显著负相关:Ks=-0.057×EB+22.6(R2=0.577,P<0.01,n=10),但该模型无法解释猪链球菌在土壤颗粒上的吸附行为。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手段可得到病原菌分配系数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方程,猪链球菌:Ks=-45.93×pH.1.31×CEC+389.75(R2=0.929,P<0.01);大肠杆菌:Ks=0.24×EC+2.005(R2.=0.932,P<0.01).该方程拟合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相差数值小于14.3mL g-1,可初步用来预测细菌在土壤表面的吸附能力。(5)明确了胞外聚合物对病原菌表面性质及吸附能力的影响。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CER)去除细胞表面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红外光谱数据显示,CER处理后的去EPS细胞在3500cm-1-1000cm-1波数范围内的吸收峰均有明显降低、消失或偏移,表面相应的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物质含量被去除。大肠杆菌细胞壁表面含有羟基、羧基、酰胺基、磷酸基、酯基、醛基、巯基等基团,官能团种类比猪链球菌更为丰富。去除EPS后,2种细菌表面电荷密度和总位点浓度分别降低了7%-17%和3%-7%。离子强度从1mmol L-1上升到100mmolL-1,细菌表面负电荷量逐渐减少。电荷量大小顺序为:含EPS猪链球菌<去EPS猪链球菌<去EPS大肠杆菌<含EPS大肠杆菌。4种细菌表面疏水性范围为3%-43%,去除EPS后,猪链球菌疏水性上升了约5%,大肠杆菌疏水性平均减少了11%。含EPS和去EPS细胞表面性质受官能团种类和EPS组成影响。含EPS猪链球菌在黄棕壤上吸附的分配系数Ks值最大(49.8mL g-1),其次是去EPS猪链球菌(16.1mLg-1)、去EPS大肠杆菌(8.2mL g-1)和含EPS大肠杆菌(8.0mLg-1)。1mmol L-1-60mmol L-1离子强度下的吸附趋势符合球面-平板DLVO模型,吸附量(Y)与斥力能障值(X)呈显著线性负相关:Y=-0.0064×X+2.99(R2=0.602, P<0.01)。当离子强度从60mmol L-1上升到100mmol L-1时,含EPS猪链球菌在土壤颗粒上的吸附量下降了16.0%,而去EPS猪链球菌的吸附量逐渐增大,这表明猪链球菌与土壤间的空间位阻排斥力来源于细胞表面的EPS组分。
其他文献
<正>我和诸位一起考察了长荡湖,给我的感觉是,打一个比方,就像在乡村居住的大家闺秀,有品位,特别是文化底蕴特别丰厚,但她又是一个村妞儿,没有打扮。也就是说,长荡湖资源很丰
在近日揭晓的“南开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项目”的公开竞标中,以浪潮NF560D2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最终夺标。基于英特尔至强7400平台的NF560D2四路服务器,在可靠性和I/O方面表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真核生物细胞在转录后引发基因沉默的分子机制,该机制的发现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200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是近年
从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目前流行的软件和技术,从几个方面阐述提高计算机管理、维护水平的主要方法、措施和经验,以探索一些新途径和新方法。
Populus euphratica Olive is the only tree species that can grow in the saline land and also survive cold winter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
本文通过对流媒体技术和流媒体系统的介绍,剖析了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及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员工流失,特别是人才流失一直是困扰诸多企业管理者的难题之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加剧了这种流失现象,行业高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通过分析“互联网+”新常态下企业人才需求
为保证越冬亲虾的质量,提高亲虾越冬的成活率,对留用越冬的亲虾,一般采取初选和复选2道程序。初选是在起捕虾的现场进行,根据选择亲虾的质量要求,挑选数量较多的亲虾,放在室内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