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12345678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乡村文明,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适合乡村综合提升的重要举措,这一重大决定将有效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乡村文明的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对于乡村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巩固好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使农民自觉发挥其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文明的顺利开展,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本文主要以河北省农村地区为研究范围,以乡村文明建设为背景探索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现状,从而实现了研究角度的创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乡村文明视域下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农村主体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是在农民的主体性独立性、自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过度依赖政府,对待乡村文明的建设态度冷漠,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不强等。从农民自身、政府、历史等方面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观的宣传不到位;农民文化素质低、主体意识与民主参与意识不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尚不充分等因素;同时,历史上对农民的压迫使农民也习惯性地、封建地遵循政府的指示,使农民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综合农民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从农民自身到政府、完善机制等方面的相应策略: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二是培养农民的公民主体意识;三是提高民主总和参与能力;四是完善基层民主管理机制;五是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六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等。
其他文献
如今,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国家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是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份子,他
伴随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进城镇打工,导致“空心村”数量大增,“三留守”问题突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不争事实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