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讨论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形成和发展变化,以期揭示出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实施的“门户开放”政策所映现的从东北到中国全境,从中国到亚洲太平洋地区,从亚太地区到欧洲,直到实现美国倡导下的全球“门户开放”的扩张轨迹。三次“门户开放”照会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形成。美国国内的扩张主义思潮是“门户开放”政策出台的思想动因;从美西战争中获得的巨大利益是美国实行门户扩张政策的另一主要动因;“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还是美国处于特殊历史阶段进行扩张的产物。在“门户开放”政策的形成阶段,美国以中国的东北为重点,同时也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贯彻其“门户开放”扩张战略,通过制衡、仲裁等手段,初步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从1913年3月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的善后大借款,一直到1917年11月美国就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达成重新确认的《蓝辛—石井协定》的之后几年内,是“门户开放”政策向中国全境的拓展时期。在这一阶段,面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扩张,美国囿于自己在中国的实力,在推行门户开放原则时,采取了“政治确认”、“将来再议”的外交战略。也就是说,这期间美国在实施门户开放扩张战略的过程中坚持了妥协性与扩张性并行的灵活性原则,并打着尊重中国行政与领土完整的幌子,在国际道义上享有虚誉。“门户开放”政策向亚太地区的延伸,大致上是从1918年1月威尔逊发表十四点原则,一直到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后的十年间。在本阶段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过程中,起初囿于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利益的美国并不太成功,其推行的欧亚统筹开放和区域经济遏制都基本上归于失败,但在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把门户开放原则作为国际协定法制化,使“门户开放”政策更加完善,美国对这一政策的推行也达到高潮。从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亨利·史汀生发布不承认照会,到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是门户扩张政策在欧亚和太平洋地区一度受挫,但不久即进而泛化,并最终从门户开放向美国世界霸权外交政策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美国先后把门户开放原则作为战前对日、德绥靖的前提,作为战时向盟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在战后,美国又把这一原则作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核心,并最终通过这项原则,在全球推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