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犹太人群中高发,发病率可高达10%,其他人群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患者无自发性出血,但具有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创伤或手术后出血增多。血浆中FⅪ的促凝活性(FⅪ:C)与临床表现间无明显相关性,使针对该病的治疗存有争议。据数据库报道,目前已发现了220种F11突变,其中E117*和F283L突变被证实是犹太人中最为常见的突变。在其他人群中,常见的突变类型因种族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本研究通过对57例被确诊为FⅪ缺陷症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来探讨中国人群特有的FⅪ缺陷症突变谱。研究通过抽提患者外周血DNA并进行F11外显子测序,确定患者基因型。采用AccuCopy技术检测FⅪ:C与基因型不相吻合的患者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er variations,CNVs)。此外,通过异位转录的方法报道了两例剪切位点突变的可能致病机制。共57个FⅪ缺陷症家系入组了此次研究。多数患者由健康体检或术前检查时查FⅪ:C活性低并排除其他获得性因素而确诊。先证者中FⅪ:C活性为轻型(FⅪ:C>20IU/dL)3例,重型(FⅪ:C≤20IU/dL)54例,其中仅12名重型患者有出血表现。易发瘀斑和外伤及术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表现(5/57,8.8%)。其他出血表现有鼻出血(3/57,5.3%)拔牙后出血不止(2/57,3.5%)。3名女性(3/40,女性中7.5%)有月经过多,1名女性患者产后出血不止(1/40,女性中占2.5%)。实验室表型诊断结果与患者的出血表现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对57个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后共发现37种突变类型。患者中17例纯合突变,32例双杂合突变,8例单杂合突变。37种突变类型包括19个错义突变,9个无义突变,6个剪切位点突变和3个小缺失。对2例单杂合患者进行了CNV的检测,但未发现CNV变异。W228*(16例,14.0%),G400V和Q263*(各14例,12.3%)以及c.1136-4delGTTG(11例,9.6%)为热点突变。13种突变为首次报道,其中错义突变4个(C182S,R308H,W407L,W501L),无义突变1个(Q384*),剪切位点突变5个(c.55+2T>C,c.326-1G>A,c.485+1G>A,c.596-8T>A,c.1480+3A>T)及3个小缺失(c.327delT,c.1325delT,c.1448delT)。另对两例剪切位点突变(c.596-8T>A,c.1136-4delGTTG)进行了mRNA分析,阐明了其致病机制。FⅪ缺陷症在不同人种中发病率不同,且突变类型具有种族差异。本研究首次大样本地对中国人群中FⅪ缺陷症家系进行了基因诊断,分析了临床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联,并总结了中国人群特有的热点突变。另针对新发突变,结合软件分析及体外研究对其致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微颗粒,尤其是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P),近年来在出凝血领域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直径约0.1-1μm,是细胞经理化刺激后活化或凋亡时所释放的膜性小囊泡,在多种疾病状态下可被检测到,具有一定促凝活性。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而引起的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替代治疗是目前治疗HA的首选,但因替代治疗诱发产生的FⅧ抑制物是血友病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系培养刺激获得TF~+MP并对其促凝活性进行研究,为后续MP在HA治疗特别是含抑制物的HA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提供假设基础。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梯度离心后重悬分离获得MP;在正常人去MP血浆中加入MP,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分别检测组织因子(TF)和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凝血酶生成能力;采用ZYMUPHEN MP-TF试剂盒检测TF阳性的MP中TF的促凝活性,选用0.45μm和0.65μm的滤膜滤过MP分别检测<0.45μm和<0.65μm的MP颗粒的促凝活性。凝血酶生成试验和发色底物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体外表达的MP具有促凝活性。凝血酶生成试验结果表明MP的凝血活性与LPS的刺激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直径>0.65μm的MP颗粒具有较强的促凝活性。以上结果均显示体外经THP-1单核细胞系培养表达MP具有一定的促凝活性,为后续MP在HA治疗中的应用建立了初步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