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电化学活性物种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神经化学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分析化学和脑神经生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脑内信息传递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无不具有化学物质的参与。因此,建立和发展生理活性物质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活体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对于从分子层次上认识和了解脑神经过程的化学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微透析活体取样-在线电化学检测方法由于具有选择性好、时间分辨率高、分析步骤简便易行、设备简单等优点,在脑神经化学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论文针对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基于电化学基本原理和生物电化学传感技术,提出并建立了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次黄嘌呤、钙镁离子和谷氨酸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并探讨了部分方法在脑生理和病理研究中的应用。具体工作可以概括如下:   1)脑内次黄嘌呤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基于酶型生物传感器原理,利用“人工过氧化物酶”为过氧化氢电化学还原的催化剂,提出并发展了基于第一代生物传感技术的次黄嘌呤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新方法。在此工作基础上,通过使用电化学活性好、氧化还原电位低的硫堇分子作为黄嘌呤氧化酶的电子媒介体,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第二代生物传感技术的次黄嘌呤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方法,实现了在较低电位下次黄嘌呤的选择性分析。所建立的基于第二代生物传感技术的在线电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满足鼠脑内次黄嘌呤的活体连续分析,为与次黄嘌呤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脑内钙镁离子两组份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利用钙镁离子对染料分子电化学催化NADH氧化的增强作用,建立了钙镁离子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聚甲苯胺蓝为NADH的电化学催化剂,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为钙离子选择性的掩蔽剂,成功地实现了脑内钙镁离子两组份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该方法简单有效,可以实现脑内钙镁离子生理水平值的同时测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脑内镁离子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新方法,并利用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鼠脑在缺血时脑内镁离子的实时动态变化。本研究为与钙镁离子相关的生理病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3)谷氨酸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利用双酶底物循环,提高了谷氨酸在线分析的灵敏度,进而建立了高灵敏的谷氨酸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新方法。与单酶分析体系相比,使用双酶底物循环的策略可以明显提高分析的灵敏度。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生理病理条件下脑内谷氨酸释放的研究。
其他文献
根据葡萄的类黄酮3-羟化酶(F3H)全长cDNA序列blast所得棉花的EST序列设计引物,以开花后16d(16DPA)的新彩棉5号(XC-5)纤维为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分离得到了2个类黄酮3-羟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劳资关系和谐的前提下,企业通过保障劳动者的长期雇佣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这种模式在有效利用信息和自下而上的改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
期刊
介绍了钻孔与凿岩机械及其配套钻具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内外对钻孔与凿岩机械安全的认识。从钻孔与凿岩机械的重要安全功能、危及井下安全的性能、对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影
多面体齐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简称POSS)与各种聚合物的复合形成了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这类新型的复合材料因POSS的纳米结构骨架而具有结
“香妃”葡萄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以早熟葡萄品种“绯红”作为父本,“玫瑰香”ד莎芭珍珠”的后代“73-7-6”为母本进行杂交,选育出的早熟、丰产性好,具浓郁
一套名为“门禁通”的系统,将于近日开始在厦门集美全区推广,今年年底前,集美全区范围内的2.4万出租户都将安装。这是可用身份证当门禁卡的智能门禁系统,这套门禁系统目前已
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1 mWh cm~(–3))和功率密度的柔性超级电容器(FSCs),已成为能量存储和转换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论文中,以冰面为基底,通过界面限域生长的方法,获得了大尺寸、自持的聚吡咯纳米膜及石墨烯/聚吡咯复合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拉曼光谱、纳米压痕、凝胶渗透色谱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所合成的聚吡咯膜和石墨烯/聚吡
学位
本论文围绕石墨炔展开一系列研究。开创性地成功制备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石墨炔,并构筑石墨炔不同的聚集态结构,对其光学、电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石墨炔为核心制备新型的石墨炔复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介电层界面性质对场效应晶体管的载流子传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不断发展,半导体/介电层界面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