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离层延迟是制约导航和定位精度的误差源之一,实践证明高精度的电离层模型对于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以及Galileo系统日益完善,卫星数达到甚至超过GPS,并且Galileo和BeiDou地面跟踪站超过200个,利用Galileo和BeiDou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已成为可能。并且不同系统卫星数量、星座类型和信号频率都存在差异,有必要对不同系统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的一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层延迟是制约导航和定位精度的误差源之一,实践证明高精度的电离层模型对于电离层延迟误差改正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北斗三号完成全球组网以及Galileo系统日益完善,卫星数达到甚至超过GPS,并且Galileo和BeiDou地面跟踪站超过200个,利用Galileo和BeiDou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已成为可能。并且不同系统卫星数量、星座类型和信号频率都存在差异,有必要对不同系统建立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的一致性进行验证。鉴于此,本文研究了 Galileo和BeiDou系统单独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系统GNSS高精度全球电离层模型。此外,将新建模型应用于PPP中进行分析评估,具体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建立了 GPS、GLONASS、Galileo和BeiDou各单系统全球电离层模型,发现不同系统间的VTEC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能较好地反映全球VTEC的时空分布。其中Galileo和GPS系统的一致性最高,Galileo相对于GPS VTEC的平均偏差(Bias)为 0.02 TECU,2019~2020 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TD)均小于 1.5 TECU。而BeiDou受限于西半球跟踪站数量偏少,全球范围内平均偏差为-0.11 TECU,STD在1~2.5 TECU之间,与GLONASS相当。(2)建立了 GPS、GLONASS、Galileo和BeiDou四系统组合的全球电离层模型,结果表明多系统较各单系统的VTEC差异主要存在于海洋和两极等跟踪站稀少的地区。多系统较各单系统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RMS)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较 GPS 降低 0.3 TECU,较 GLONASS 降低 1.6 TECU,较 Galileo 降低 0.6 TECU,较BeiDou降低2.5 TECU,特别在海洋等单系统观测值缺失地区尤为明显。(3)利用事后GIMs产品、GNSS dSTEC观测值和CAS DCB,从多角度对新建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单系统模型已经具有很高的精度,BeiDou系统在东半球尤其亚太地区精度与其他系统相当。多系统融合在提高模型精度的同时,可显著增加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将建模产品与IGS各分析中心产品的对比,结果表明建模产品的精度与各个分析中心的产品一致,估计的各系统卫星DCB与CAS DCB产品非常接近且多系统DCB的一致性更好,验证了本文建模方法和数据处理策略的正确性。(4)以标准单频PPP为参考,评估了本文不同电离层建模产品的PPP定位效果。在定位精度方面,本文建模得到的五个电离层产品定位误差的平均RMS值相差不大,与国际上CODG、ESAG、IGSG和WHUG结果相当。在收敛时间方面,多系统产品GREC)和Galileo较标准单频PPP平均收敛时间缩短47.5%和46.7%,略差于CASG(57.1%)和 WHUG(48.6%),但优于 CODG(46.2%)、ESAG(44.7%)、IGSG(39.3%)、JPLG(21%)和UPCG(37.2%)。BeiDou的收敛时间改善效果略差(35.3%),但仍优于JPLG(21%)。总体上,本文建模产品性能与ESAG、IGSG、JPLG和UPCG相当。
其他文献
煤层火灾是一种严重的矿山灾害,每年造成严重的安全及资源损失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液氮与液态二氧化碳混合制备干冰颗粒组成气-液-固三相混合物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对煤炭自燃火灾的灭火性能进行研究。首先,理论研究了液氮和液态二氧化碳深冷制备干冰颗粒的成核、结晶机理与动力学。通过PR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混合规则,进行气-固平衡计算,得出较为准确的CO2凝华温度方程;在N2-CO2的二元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开挖所面临的水文地质构造条件也愈发复杂和恶劣,开采受水害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煤矿水害的发生往往与水在承压破碎煤岩体中的渗流息息相关。此外,采空区破碎煤岩体在采动应力和上覆岩层作用下会再次压实和破碎,导致其粒度分布与孔隙结构也随之改变,继而影响其渗流特性。因此,研究承压破碎煤岩体再破碎过程中的渗流规律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基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粒度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体的热舒适性研究得到了国家及个人的极大关注。共处于同一环境下的人群,由于个体差异性,人群内部间的舒适性会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营造健康、个性化的舒适环境,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人的热舒适水平,已成为目前热舒适领域研究和追求的趋势和热点。基于个体差异性进行人体热舒适模型及模拟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预测不同个体的热生理参数和评估热舒适性,且可为工作环境的安全健康评估和个
随着地铁承载运输能力的提升,地铁站安全成为社会聚焦问题。而地铁火灾作为频率相对较高、危害性较大的事故,一旦失控将会为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合理高效的通风排烟方式不仅能够为乘客提供安全的乘车环境,亦能在灾变的环境下实现控灾、降灾的效果,保证人员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公共效益的实现。本文以西安某岛式类型地铁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全尺寸几何模型,基于FLUENT完成站台排烟口不同布置方式对站台火灾烟气影响
光子学和电子学及其在传感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跨入一个新的纪元——太纪元。与之对应的“太赫兹(Terahertz,THz)”一词,现用于描述频率在0.1-10THz(对应波长3mm~30μm)范围内的一段特殊电磁频谱。近年来,学术界和商业界对THz波段的集中开发已经填补了介于微波与红外波谱之间的空白。尤其是在THz传感、成像及通信领域,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折射率传感器
高光谱影像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物信息,具备“图谱合一”的特点,帮助人们不断认知地物属性的本质特征。高光谱影像地物分类旨在对高光谱影像覆盖的地物类型进行准确划分。丰富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提高了高光谱影像的应用潜力,但也存在波段数量大导致的数据冗余等问题。监督学习是一类常用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其良好分类结果需要依赖大量标注的训练样本。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多尺度特征提取和基于模型的迁移学习引入高光谱影像分类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建设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水上流失、荒漠化加剧。区间绿化作为高铁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改善沿线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扩张的有效手段。由于荒漠区高铁地段的特殊性导致植被成活率大大降低,需要人工维养才能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但是高铁线路里程长、跨度大的特点给绿化维养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以银西高铁为依托,针对宁夏荒漠化区域,重点研究高效节能的智能维养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安全韧性已发生转变,过去只关注重点城市的中心城区,而国土空间规划更强调对于整体研究区域的认识与了解,况且县域研究较小。因此,小尺度县域的安全韧性研究分析尤为重要,其分析的成果可以为乡镇的安全韧性建设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引导与建议。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也是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保障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布,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显现更为明显,同时,空间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在很大程
煤层开采后由于改变了地下岩土体应力状态使采空区围岩产生了变形破坏现象,对地铁隧道构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地铁隧道穿越采空区稳定性对于预防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地铁某区间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为依据,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隧道失稳区长度与采空区主要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隧道穿越典型采空区稳定性分析、隧道穿越采空区施工方法比选、隧道穿越失稳典型采空区治理研究。主要成果有:(1)依据研究
针对现有光学玻璃相关力学参数人工测量过程较为复杂、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光学玻璃力学参数的智能化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测量小样品光学平板玻璃力学特性的方法。首先利用接触力学理论和牛顿环干涉理论,理论推导出测量光学玻璃力学特性的解析式;其次利用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通过摄像头拍摄牛顿环干涉图像,基于MFC框架设计开发了牛顿环图像采集和力学特性计算的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