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生态因子→药用植物有效成分→中药药性”效应链为依据,探讨平性药材、温性药材与寒性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与其所属药性的关系,尝试将中药多种药性融合作系统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中药药性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揭示药性形成变迁的环境机制。 方法:分别选择30味平性药材、温性药材与寒性药材作为样本,通过文献整理研究,利用多种信息采集技术,收集适合药材生长的生态因子数据,采取多种统计分析技术检验生态因子与药材药性的关系。 结果:(1)平性药以“甘味”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高于温性药和寒性药各自的含甘味比例;温性药以“辛味”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高于平性药和寒性药各自的含辛味比例;寒性药以“苦味”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高于温性药和平性药各自的含苦味比例;平性药以归肝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高于温性药归肝经比例;温性药以归脾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高于寒性药归脾经比例;寒性药以归心经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在归小肠经比例方面,寒性药高于平性药和温性药。 (2)化学成分上,平性药物含黄酮类和甾醇类成分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含有氨基酸类和三萜类上高于寒性药,在含有黄酮类和皂苷类上高于温性药,在含有挥发油类上则低于温性药;温性药物含挥发油类的比例相对较高,高于寒性药和温性药各自比例;寒性药物含黄酮类的比例相对较高。 (3)平性、温性和寒性三类药材所含某些化学成分与其生长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海拔高度存在关联性。 (4)平性、温性和寒性三类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有一定差异;平性、温性和寒性三类药材大多数分布于砂土之中,且对土壤酸碱性方面要求不高,大多数能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寒性类药材比平性类药材更多分布在腐殖土和砂土中;平性、温性和寒性三类药材大多数分布于湿润和温暖的气候环境中,极少数平性和温性类药材能生长于冷寒气候环境中;平性类药材比温性类药材更多分布在向阳的气候环境中;寒性类药材比平性类药材略多分布在冷寒气候环境中;温性类药材对生长环境降雨量要求高于寒性类药材。 结论:中药各种药性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多层次联系;平性、温性和寒性三类药材与五味、归经、化学成分的关系在组内及组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基于“生态因子→药用植物有效成分→中药药性”效应链,生态环境因子与中药药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联,生态环境会影响中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