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激光粒子计数器和颗粒物自动测定仪于2008年至2009年测量了郑州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采样点选在郑州市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另在西南郊区某地设了实验基地。每个采样点均设在贴地层(距地面2m处,接近正常成人的身高)和近地面层(距地面45m左右高度,相当于城市居民楼高),分时段或连续采集各种粒径的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采样期间没有出现雨、雪、雾、大风等天气,可较好的代表郑州市此阶段的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为研究环境和气象因素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在每次采样的同时,同步测量各个采样点的温度、湿度、大气压以及风速、风向。
讨论了局地气溶胶的干沉降和湿沉降,结果表明:郑州市局地区域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干沉降速度与粒子的粒径有密切的关系,对粒径大于2μm(Φ≥2μm)的粒子,随粒径的增大,沉降速度增加,但对于Φ≤0.3μm的粒子沉降速度却变化不大;大气气溶胶的湿沉降率大于干沉降率,高处尤为明显;不同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干、湿沉降率的时空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研究了局地气溶胶粒子24h内的干沉降规律,发现各种粒径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即一天内都有两个高浓度污染阶段。分析了该规律的成因,即为早晨上班和下午下班汽车运行高峰期向大气排放的尾气和汽车扬尘所致。
进一步研究了郑州市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功能区域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五个区域内粒子数浓度与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比较一致,并且粒径较小的粒子数浓度远大于粒径较大的粒子,TSP的质量浓度大于PM10;从功能区分布来看,交通建筑区内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都高于其他功能区,行政居民集中的市中区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又高于其他区域。这为郑州市大气污染源解析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河南省或我国中部地区气溶胶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