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LaO/γ-AlO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耐氧特性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xlll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煤发电厂已成为我国大气SO2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控制燃煤发电SO2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尽管已有各种脱硫技术,但还很不够理想。催化还原脱硫技术由于其具有回收单质硫的理想化环保特点,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和研究。本论文正是基于催化还原脱硫的思路,以期利用烟气中的CO将SO2还原为单质硫,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镧和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的耐氧实验研究。为了探索镧和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的耐氧特性,催化剂的配比和制备是一个关键。本论文采用目前优选的浸渍法,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制备了不同配比的单组分和复合组分的负载型CeO2/γ-Al2O3、La2O3/γ-Al2O3和CeO2-La2O3/γ-Al2O3催化剂,以供催化还原脱硫耐氧实验研究使用。本论文应用已制备好的各种配比的催化剂,在无氧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催化CO还原SO2反应的活化过程。然后将已活化的催化剂,进行了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脱硫耐氧实验研究。分别研究了O2浓度、反应物浓度配比、催化剂用量、温度、载体粒径等对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耐氧性能的影响,为考察催化剂的催化还原脱硫耐氧规律取得一系列有益的实验数据。研究表明,CeO2-La2O3/γ-Al2O3催化剂在无氧条件下对SO2脱除率可以达到98﹪。在有氧条件下,各种组分催化剂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中毒。但是通过改变催化剂的组成和提高反应温度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耐氧能力。并进一步发现失活时间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和CO比例的提高而延长,改变载体的粒径也可以提高混合组分催化剂的耐氧性能。通过实验现象发现这种中毒影响是部分可逆的,催化剂的结构并没有被彻底破坏。论文最后,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初步探讨了CeO2/γ-Al2O3、La2O3/γ-Al2O3和CeO2-La2O3/γ-Al2O3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在有、无氧条件下的催化机理和提高其耐氧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目的:考察在自我损耗和公平/不公平情境下,良心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一以13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双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自我损耗(高损耗、低损耗)和良心(高良心、低良心),因变量为欺骗行为(点游戏任务的实验测试正确率)。实验二以98名高良心组为被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公平感(公平感组、不公平感组、对照组),因变量同实验一。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自我损耗和良心主效应显著,两者交互
独活寄生汤是骨伤科临床广泛应用的方剂,本方构成鼎实,诸药相伍得当,类属祛风湿剂,功能祛风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证。本文整理近年独活寄生汤在骨伤科临床应用文献,发现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包括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体现。本文从独活寄生汤的方解及药理研究入手,探讨其在骨伤科相关疾病治疗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些许思路及研究依据
系统研究了膜分离与A2/O有机结合的新工艺MB(A2/O)处理城市污水的工艺特性及除磷特性。试验采用人工配水模拟城市生活污水,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曝气强度(Ⅰ)、污泥浓度(MLSS)、曝气孔孔径(D)对MB(A2/O)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膜对去除效果的强化作用,并对MB(A2/O)化学除磷的经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同时,运用物料衡算建立了以化学除磷率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
环氧树脂涂层具有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耐腐蚀性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固化过程中,溶剂的挥发会导致内部形成孔隙及微裂纹等缺陷,严重限制了其在严苛环境中的应用。石墨烯由于比表面积大、体积小、韧性好、自润滑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纳米填料。因此,作为环氧树脂涂层的改性材料,石墨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还原氧化石
论文介绍了第二代关系型数据库和第三代非关系型数据库的分类、特性和关联概念,概述了关系型数据库的性能优化方向和主要优化方法,阐述了关系型数据库在企业级软件中的应用架构,介绍了关系型数据库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IT技术中的应用方式,最后简要介绍了NoSQL数据库的分类和应用。
人类正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室内气体污染物有一百多种,它们的毒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苯作为室内气体污染物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危害更是突出。由于苯环结构的稳定性一般方法很难将其降解。气相光催化降解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纯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不高,催化剂很容易失活。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大量学者致力于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的研究。本论文以发光材料Sr2CeO4作为二氧化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