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及酶活变化与黄芪根腐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根腐病的严重发生给黄芪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利用生防制剂进行调控是目前最环保、最有前景的病害防控手段。本论文以黄芪根围病/健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土壤微生物区系、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分析,以期能明确黄芪根腐病发生的微生态机理,进而寻找病害发生的预警生物指示因子,为根腐病的生物调控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根据田间调查结果采集代表性土壤样本(1-4年生黄芪根围病/健土),利用稀释平板法进行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计数分析。结果表明:1-4年的黄芪根围土各样本中,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及其占比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且病土中的微生物总量均显著高于健土,其中,细菌病/健土比较结果和微生物总量相同,而真菌和放线菌比较结果与此不同。同时,病土中的细菌/真菌(B/F)、细菌/放线菌(B/A)值均比健土显著升高,表明病土中细菌所占的比例大于健土。上述结果说明细菌数量及比例的动态变化是影响黄芪根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2)采集黄芪根腐病发病率变化周期的土壤样本(1-6年生黄芪根围病/健土),利用基于PCR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测定和分析土壤样本中的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2-5年时病土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健土,6年时高于健土;另外,随种植年限增加,2-5年病土的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6年时有所回升。结合田间调查可知,2-6年间多样性的变化与发病程度基本呈负相关。同时,由PCA分析发现,第2年为多样性降低及发病率上升的临界点。由此可见,细菌多样性的降低是导致黄芪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回收细菌DGGE成像后的优势及特异性条带并进行测序,分析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回收的17条细菌条带中,条带8、9、10、11、12和13的序列比对同源性小于95%,可能为潜在新种。对其他11个条带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发现除15号外均属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且主要分布于γ-变形杆菌纲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β-变形杆菌纲的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从病/健土的角度分析发现,健土中的1号和4号特异条带分别为未培养的假单胞菌(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从年限的角度分析发现,6号和16号为各个样品的共有条带,分别为未培养假单胞菌(Uncultured Pseudomonas sp.)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 xylosoxidans)。其中,6号未培养假单胞菌的丰度与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819(P<0.05);16号木糖氧化无色杆菌的丰度与发病率呈非显著负相关。故上述4个菌种可作为潜在的土壤健康或发病指示因子进一步研究。
  (4)以1-6年的黄芪根围病/健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4年间,病/健土中脲酶活性的相对减少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的相对增加量均与发病率正相关,表明氮代谢水平在病土中显著降低,碳代谢水平在病土中显著升高。5、6年时,病土中脲酶活性的减少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增加量都在不断降低,表明自第5年开始,病土中的土壤酶活性开始逐渐向健康状态恢复,但不同的酶恢复程度不同。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胃复宁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胃泌素(GAS)和前列腺素(PGE2)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AG的作用机理。  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抽取1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其余60只采用100μg/m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作为大鼠日常饮用水自由饮用,2%水杨酸钠和30%酒精灌胃,并结合饥饱失常等方法制备CAG动物模型共
学位
第一部分复元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复元胶囊对猪血清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48只雌雄各半SD清洁级大鼠,体重180~200g,鼠龄6~7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元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水溶液组)6组,每组8只。(2)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用猪血清,0.5ml/只,腹腔注射,每周两次(星期一,星期四)共10周,复制大鼠免疫性肝纤维
学位
目的:探讨解聚复肾宁(JJFSN)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Ⅳ型胶原蛋白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作用及其肾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8周龄,体重200-220g,自由摄水1周后,单次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D组)、解聚复肾宁治疗组(J组)、依那普利治疗组(Y组)、JJFSN+依那普利治疗组(J+Y组),另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肿瘤具有明显的疗效,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存活率。这些激酶抑制剂的靶点是ATP绑定口袋(ATP binding pockets),通过阻碍ATP和激酶的结合,从而抑制激酶下游信号通路的磷酸化。然而部分TKIs具有显著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发心衰。目前为止,在美国临床应用的30个TKIs中,有26个在说明书中标有心脏毒性黑框警告。苏尼替尼(
学位
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液质联用技术,以中药松萝和其主要的酚酸类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松萝药材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质量控制,同时结合化学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的松萝药材进行质量表征同时寻找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差异成分;建立松萝药材大鼠血浆中主要酚酸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并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绘制其药-时曲线,阐明其药动学参数和特征;建立松萝中主要酚酸类成分松萝酸在大鼠体内代谢物的测定方法,鉴定和分析松
学位
目的  多药耐药菌感染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极为棘手的难题,也是造成重症感染患者死亡的首因,因此,寻找有效控制耐药菌感染的新策略和新药物迫在眉睫。反义抗菌是一种具有全新作用模式的抗菌策略,以与细菌致病性、生存及耐药性相关的关键基因为靶点,利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分子阻断靶基因的表达,抑制靶基因的转录、翻译,达到降低细菌毒力、杀灭细菌或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目的。与经典抗生素相比,反义抗菌药物具有靶标明确、设计
学位
背景和目的:  在传统中医药,苦参被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瘙痒、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等症状,氧化槐果碱(Oxysophocarpine, OSC)是豆科植物苦参干燥根提取的有效生物碱成分,据研究报道有镇痛抗炎,抗肝损伤和神经保护作用。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续或复发性疼痛持续12周以上,或组织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正常预期时间的病理状态,多由外周组织炎症和或神经损伤引起,并与前扣带回皮层(ante
实验目的:  肝癌是世界上主要的癌症之一,在中国也存在着大量的肝癌患者。因为肝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的时候很多已经是中晚期,身体多处出现了肿瘤的转移,已经不适合使用手术来治疗。化疗是常见的使用方法,但是化疗的治疗过程中副作用比较大以及部分患者不耐受,使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的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尽管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免疫治疗的出现,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据资料统计,肝癌患者的
学位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虽然有多种治疗癌症的方法,但仍然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然而,现有的抗肿瘤药物因存在选择性差和耐药性等问题,导致了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较低的治疗指数。因此,设计与开发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受到广泛关注。新药的研发始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其中,基于机制或结构的理性药物设计是发现先导物的有效方法,而对现有药物的结构修饰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氟喹诺
细菌吸附在生物医学材料表面如导管或肌体粘膜、人工关节分泌RNA、DNA、纤维蛋白、多糖基质、脂多糖等多糖复合物,彼此粘附并克隆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生成胞外聚合物(EPS)这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它能让细菌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且还能将其扩散到新的环境中。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广泛存在。各种生物材料表面牙菌斑以及体内粘膜表面在临床上均可形成细菌生物被膜,有很强的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