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均有发生。对我国大豆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地区和来源的菌核病分离物(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进行形态学、营养亲和性、遗传多样性鉴定,以期了解不同来源菌核病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从黑龙江省分离到了233个大豆菌核病分离物,在PDA培养上对其中88个菌核病分离物的生长速率和菌核产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分离物菌落生成一般都较快,大部分分离物3d就能长满全皿,分离物的菌落生长速度平均为2.486 cm/d。佳南农场地区的菌核病分离物平均生长速率在所有测试的分离物中是最低的,生长速率不超过2.000 cm/d,为1.686 cm/d。不同地区分离物在产生菌核数量、菌核鲜重等方面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营养亲和型试验研究表明,233个菌核病分离物被划分成39个营养亲和群。39个亲和群中有32个VCGs由1个分离物便构成了一个VCG,占了亲和群总数的82.1%。佳南农场共有分离物34个,划分为22个亲和群,占了亲和群总数的56.4%,其中有17个亲和群各自只包含一个分离物。亲和群虽然与地理来源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最大的亲和群包括地理来源不同的菌核病分离物,同一田块中存在几种不同类型的亲和群。用6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180个菌核病分离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核病分离物的遗传相似性相当高。在相似系数为0.65时180个菌株被划分为7个遗传聚类组。在SSR聚类中,各地区的的多数菌株基本聚到一组中。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表明,加南农场和绥化地区的信息指数较大,证明这些地区的菌株多样性较为丰富;而伊春、棱枝等地的菌株多样性较低,这与这些地区采集的菌株样本数较少有关。根据聚类树状图分组结果,同一来源的菌株在同一组有聚在一起的倾向,但从整体分析,同一来源的菌株又存在较大的变异,不同群体间的菌株的变异似乎存在着平行关系,表现为同一群体的菌株在不同组中也可能找到。利用子叶接种法接种大豆,接种后第3d所有植株都表现发病症状,7d后所有植株全部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的大豆,接种1d后就开始腐烂并伴有白色菌丝,而接种3d后所有的供试大豆植株都布满了白色菌丝。大豆菌核病菌是一种弱寄生但致病力很强的真菌,通过这两种方法目前并没有找到抗病性强的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