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从其被修订成书以后,对于它的研究就从未中断。研究的路径也日益丰富,有从语言学角度入手的,有从文学角度入手的,有从民俗学角度入手的,还有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入手的。路数虽然不同,但研究的成果却相得益彰,这不仅丰富了《诗经》的研究,还给其它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材料。名物学,作为传统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其开端可追溯到《诗经》的研究上来。本文将《诗经》当作文本,把包含在内的八十多种草本植物类名物当作基础,同时把历代最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当作材料,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并结合前人优秀成果展开探讨。本文首先是对《诗经》中草本之物类名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类总结,这是探究“本物”,即“象”的意义来源;然后分析、获取隐藏在“象”后面的“意”,即在每一首诗中挖掘每一类草本植物的文学性,并试图辨清草本植物类意象与赋、比、兴的关系,最后点明草本植物类意象所产生的形象效果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本文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绪论本部分主要围绕选题缘由,如何论证这个题目,论证过程中采取什么办法,运用什么思路等内容展开,并交代说明这个选题的研究价值及意义。第一章本章主要是做基础材料的分类整理,即对《毛诗正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诗集传》、《毛诗名物图说》、《植物名实图考》、《诗草木今释》、《诗经名物图》等主要著作中涉及草本植物的部分进行分类整理,并辨别其描述的差别,客观真实地还原草本植物的原貌。第二章本章主要是解析草本植物类意象的生成原因及其产生的思维定式。“意象”的生成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完美结合。草本植物作为客观物象的存在,呈现着属于它自己的特点,诸如直观的形态(蔓长的枝叶、粗壮的茎干、美丽的花朵、喜悦的果实等),生长的位置(道边、池塘、山地、农田等),生长的季节性等等。而作为主观愿望的发出者,人们为了“借物抒情”,必然会留意草本植物的诸多特点之一,二者的完美结合是意象得以生成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如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也会促使人们选择相关的草本植物来表情达意的。在辨析意象生成原因的过程中,探讨了先民的思维方式:“感物而动”到“超以物外”。第三章本章主要围绕草本植物类意象与赋、比、兴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随着现代修辞学的不断发展,修辞学的内容不断丰富。笔者意欲以草本植物类意象为桥梁,把古老的赋、比、兴与现代修辞学知识连接起来,这有助于清晰地理清草本植物类意象与赋、比、兴的关系。第四章本章主要挖掘草本植物类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具体内涵指向为:采集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淳朴婚恋风俗的遗留。结论本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观点,得出结论。《诗经》的研究不会有结点,我们首先要尊重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但不能被其拘泥,要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知识的不断更新而继续将研究向前推进。本文的不足之处,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提升的空间等,也在本部分有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