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误译现象在所难免。如今,误译的问题已经在翻译研究领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对于误译的研究,多属于翻译实践层面。然而,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学者们对误译的关注视野也拓宽了,出现了新的研究话题,比如:误译与语境、认知心理因素、理解、逻辑思维、文化等的关系;误译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以及误译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等等。从第一版起,十年来《哈利·波特》被译成了六十五种文字,畅销于两百多个国家。《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英文版出版于1999年9月。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人文社于2000年10月推出了简体中文译本(郑须弥译)。出版社为了兼顾经济利益不得不缩短翻译时间抢占市场,却导致译文质量不高,引来了一些学者和读者对该书中文版译文的质疑与批评。由于“哈利·波特”系列其他几册的译文多出自马爱农和马爱新之手,考虑到全系列文字风格统一,以及郑须弥译本受到的诸多批评,人文社决定改用马氏姐妹的译文并于2009年出版了修订版。本文以语境理论作为切入点,以马氏姐妹的译文作为对照,将郑须弥译本中一部分误译依照三种语境类型,即语言或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旨在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将可以避免的误译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