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素在异位骨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它不同于高钙血症、营养不良等代谢性疾病所致的局部钙化,它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新生骨。根据形成原因,HO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创伤后HO、神经源性HO、遗传性HO及烧伤、血友病、镰刀细胞型贫血、脊髓灰质炎、破伤风、多发硬化引起的HO,其中以创伤后HO最为常见。它常发生于肌肉骨骼创伤、关节脱位、髋、膝、肩、肘关节置换和骨折内固定等外科手术后。HO对骨科医生一直是个挑战,特别在创伤和关节置换领域,它可以导致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甚至关节强直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然而,对HO的发病机制至今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Chalmers等提出了HO形成必需的三个条件:①成骨的前体细胞;②成骨诱导物;③允许成骨的组织环境,并认为HO的形成与否取决于局部和全身多种刺激成骨和抑制成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诸多学者认为HO的形成起源于软组织内的多潜能干细胞,在特定的成骨诱导因子作用下分化为成骨细胞。这些因子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长(Insulin-like growthfactor,IGF)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确定的骨调节生物活性因子。基于对肥胖基因的研究,1994年美国Howard Hughes医学研究所首次通过ob/ob小鼠基因定位克隆发现了ob基因表达产物——瘦素(Leptin,LEP)。LEP是一个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16kU,作为一个骨调节因子,LEP和其受体广泛存在机体各种组织中,暗示其可能参与了多种代谢的调节。它不仅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一个细胞因子,还具有活化巨噬细胞、调节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促进造血和血管生成、促进胶原合成、促进细胞修复、增强免疫功能,在创伤、应激、感染及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保护机制。临床上对LEP在肥胖症、心血管疾患、Ⅱ型糖尿病、肾脏病、乳腺癌、脂肪肝、不育症、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较多,但LEP是否参与了HO的形成仍不清楚,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罕见报道。近年来,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普及,HO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其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致残率很高,因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对这一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将具有深远地意义。第一章Leptin在跟腱切断术诱导异位骨化模型大鼠骨化组织中的表达目的通过跟腱切断法建立大鼠HO模型,并初步研究其形成机制;测定模型大鼠血清LE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 tion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跟腱和周围软组织中LEP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单纯切开皮肤组(Sham)、跟腱半切组(Partial Achilles’tenotomy,PAT)、跟腱全切断组(Achilles’tenotomy,AT),于术后5、10周分别行跟腱X线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异位骨形成情况;采集术前和术后(5、10 w)的血液样品用于测定LEP和BALP;同时,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大鼠跟腱和周围软组织中LEP mRNA(5、10w)和蛋白(10w)表达情况。结果本实验通过跟腱切断法成功建立大鼠HO模型,Sham和PAT组5、10周均未发生HO;AT组:术后5周,3只大鼠X线平片可见异位骨,3只组织学检查发现有软骨形成;术后10周,6只大鼠均出现HO,这种异位骨具有骨小梁和骨髓结构,是通过软骨化骨形成。比较三组血清LEP和BALP水平,Sham组和PAT组在术前、术后5、10w 3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组在术后5、10 w高于其它两组和术前(P<0.05)。此外,术后血清LEP和BALP呈正相关(R=0.890,P<0.05)。Sham组跟腱组织中无LEP mRNA和蛋白表达,在PAT组有弱表达,而在AT组则有较强的表达。结论跟腱切断术能有效诱导大鼠HO,该方法简单、有效、易行,结果稳定,这种异位骨是通过软骨化骨形成;HO模型大鼠血清LEP增加,且和BALP呈正相关,且在HO跟腱分离组织中有较强的LEP和LEP mRNA的表达。基于以上这些证据,我们认为LEP可能参与了HO的形成,其机制为:促进各类细胞的增殖/分化、胶原合成、细胞外基质的矿化和血管化来诱导骨形成和成熟。第二章Leptin对rhBMP-2诱导裸鼠异位成骨效能的影响目的研究LEP对基因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诱导裸鼠异位成骨效能的影响,探讨LEP和rhBMP-2对异位成骨的联合作用,并分析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胶原(Collagen,COL)材料作为载体,与不同的生长因子进行复合,根据复合生长因子的有无和不同分为A组:COL;B组:COL+LEP;C组:COL+rhBMP-2;D组:COL+rhBMP-2+LEP。在裸鼠(n=12)皮下分别植入这四种材料(采用自身左右配对设计,双侧腋窝、腹股沟),术后4、8周标本取材后采用放射学、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碱性磷酸活性测定(alkalinephosphatase,ALP)、组织学观察及成骨半定量分析评分等方法对各组成骨效能进行研究。结果术后4-8周,大体观察可见B、C、D组裸鼠材料植入区有半圆形包块形成,触之较韧,包块逐渐增大变硬,以D组最大;X线平片,A组裸鼠材料植入处无骨显影,B、C、D组均有显影,以D组的骨痂大而明显;术后4、8周,X线阻射值、BMD、ALP活性测定和成骨半定量分析评分,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统计值分别为F=5.637,P=0.003;F=1.835,P=0.156;F=4.447,P=0.009;F=3.386,P=0.047。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组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除外),8w水平高于4w(P<0.05);组织学观察,A组可见部分未吸收材料,材料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新骨形成;B、C、D组,可见部分未吸收材料和明显的骨、软骨形成,以D组新生骨组织最为成熟。结论以COL为载体复合rhBMP-2和LEP的材料具有高效骨诱导活性,LEP可明显增强rhBMP-2的骨诱导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新血管生成和多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该材料具有控制释放、完全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三章Leptin对hBMSCs生物学行为干预的研究目的研究LEP对体外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cells,h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作用,筛选刺激增殖与成骨分化的最佳诱导浓度,并对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抽取健康成人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多次消化以纯化hBMSCs,取第三代细胞用于试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干细胞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物,确定细胞类型;同时在体外对细胞进行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并分别以茜素红染色、阿利辛蓝染色及油红O染色进行定性鉴定。诱导增殖、成骨分化实验分为6组,待细胞贴壁后各组分别加入400 ng/ml LEP、200 ng/mlLEP、100 ng/ml LEP、50ng/ml LEP和(或)100ng/mL BMP(阳性对照)、普通培养基(Common nutrient medium,CNM,阴性对照)各2mL进行培养,于培养后第2、3、4、5、6d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筛选LEP刺激增殖的最佳浓度;于培养第7d行ALP染色、21d行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染色结果;于培养后7、14、2ld,检测各组ALP活性、骨钙素(osteocalcin,OCN)水平,筛选LEP促成骨分化的最佳浓度;200ng/mLLEP、100ng/mL BMP和CNM组细胞培养7d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核心结合因子(Core-binding factorα1,Cbfα1)、ALP、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Ⅱ)、OC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的第三代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显示:表达CD105、CD166和CD29,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志CD34、CD45和CD14。在体外分别诱导出其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各组hBMSCs细胞增殖情况,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存交互效应(F=46.983,P=0.000),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间O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在第2d各组间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间OD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Cs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各浓度LEP组细胞增殖较快,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接种经过约3d的潜伏期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第5d进入平台期,与CNM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ng/mL LEP组最为显著。诱导培养7d后ALP染色显示,400 ng/ml LEP组,200 ng/ml LEP组,100 ng/ml LEP组,50ng/ml LEP组和100ng/mL BMP组细胞胞浆均呈蓝色阳性着色,CNM组呈弱阳性。诱导培养21d后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400 ng/ml LEP组,200 ng/ml LEP组,100 ng/ml LEP组,50ng/ml LEP组和100ng/mL BMP组细胞染色阳性,CNM组呈阴性。诱导培养后第7、14、21天,200ng/mL LEP组ALP表达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培养后第7、14天,200ng/mL LEP组OCN表达量与400ng/mL、100ng/mL、50ng/mL LE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CNM组,低于100ng/mL BMP组(P<0.05);诱导培养后第2l天,200ng/mL LEP组OCN表达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 ng/mL LEP为最佳诱导增殖、分化浓度。200ng/ml LEP组和100ng/mL BMP组和CNM组细胞培养7d后,CNM组Cbfα1、ALP、COLⅠ、OCN mRNA均不表达,200ng/ml LEP组和100ng/mLBMP组各产物mRNA均有表达,但200ng/ml LEP组表达量低于100ng/mLBMP组。结论我们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地从健康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出hBMSCs,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hBMSCs分离、培养和鉴定的较简便的方法,在体外经分离传代培养后细胞成分较为单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功能特征;LEP可促进h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以200ng/ml为最佳诱导浓度。其促hB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为促进了成骨相关基因Cbfα1、ALP、COLⅠ、OCN mRNA的表达。
其他文献
前言水中的生物体在流动中能量可以进行代谢并消耗可以转化为机械能,这种能量转化的最终的结果形成活动。这种过程在竞技游泳中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V=Pi*eg*e/pr(fd) 其中
本文简述和分析了湛江港湾口内外环境调查的资料,用两种模式计算了该海湾的海水交换率,对一些污染物的交换量和环境容量进行了探讨性的讨论。
北宋在建国伊始即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契丹的威胁,契丹十分垂涎于中原地区,并在与后晋皇帝石敬瑭的交易中获得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部门户大开。虽然后周世宗柴荣在位
粗粒土具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土石坝填筑工程中。但由于对粗粒土的压实特性、渗透特性以及剪切特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使得粗
自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确立以来,社会矛盾就十分尖锐地暴露出来,由此产生了各种克服异化、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对策,同社会主义事业遥相呼应。社会福音神学救赎就是这样一种解
通过直流磁控反应溅射制备了氮化铝(AlN)薄膜,研究了沉积条件与氮化镓(GaN)缓冲层对薄膜质量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AlN薄膜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XRD
利用MICAPS 2008—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市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以2009年成都地区一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为例,分析大气能见度与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关系,讨论影响成
回顾了中国海域的赤潮发生频次等数据的年际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赤潮发生趋势,以期为赤潮灾害分析和防治提供帮助。数据表明,赤潮问题已不容忽视。总体上,赤潮发生的频次
环境空气中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碳酸钠分光光度法王玉平,王娟,陈涛,杜萍萍,张玉坤,顾小珍,陈继榴,王丽萍,张青新(辽宁沈阳市环境监测站等)靛蓝二磺酸钠(IDS)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的臭氧,与现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NAQPMS),搭建江苏省级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测试了该系统对2013年夏季江苏省PM2.5质量浓度未来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