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企业自愿性会计选择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然而,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所起的作用不是单一的积极作用,它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的范围呈现出了扩大的趋势,但同时伴随它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也大大加强。基于此,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是否会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人已有的研究文献并做出了简要的评价,尔后深入分析了会计选择和会计选择变更的涵义、分类及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对允许会计选择变更的初衷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接着介绍了基于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的审计理论。
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2005~2008年沪市所有自愿变更会计选择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检验,结果发现:
1.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的类型以会计估计变更为主。大多数上市公司经过会计选择变更后,不是增加当期会计利润,而是减少了当期会计利润。
2.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的变更是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的主要形式,而在理论界研究较多的存货、长期投资、所得税处理等会计选择的变更并不是自愿性变更的主要形式。
3.针对上市公司自愿变更会计选择这一行为,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4.自愿性会计选择变更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业绩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注册会计师却未能加以识别,审计质量未能达到人们的预期。
鉴于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审计质量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变我国审计质量现状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