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60nm,有包膜。1989年, HCV成功被克隆,至今其病原学、流行病学、慢性化机制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但因HCV高度变异性,治疗和预防仍有很大困难。目前全世界约有1.7亿人感染HCV,占全球总人口的3%,且每年有300万~400万新增病例,不同国家HCV感染率不同,在0.1%~10%之间。资料显示,我国约有4000万HCV感染者,占我国人口的3.2%,且有增加的趋势。HCV极易导致病毒持续感染和肝炎慢性化,统计学显示,50%~80%的HCV感染者可发展成慢性肝炎,其中约20%慢性肝炎患者在20年内可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到肝硬化阶段,每年将有1%~4%可进展为原发性肝癌,在美国25%的肝癌患者源于HCV感染。HCV感染加重了社会负担,据统计,美国仅1998年用于HCV治疗的费用就为18亿美元。HCV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缩短了人的寿命,有数据显示死于HCV的大多数患者年龄为44~54岁,因此,HCV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遵循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 guided therapy,RGT)原则,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治疗24~72周。不同基因型对标准治疗的持久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response,SVR)率不同,基因1、4型应答率仅40%~50%,而基因2、3型则高达80%,因此,仍有许多丙型肝炎难以治愈。而且由于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会致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疲乏、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皮疹、胃肠道症状、甲状腺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溶血性贫血及血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所以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提前终止治疗。现行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的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大,特别是对于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倘若对这类患者不进行适当处理就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风险很大。我们通过建立丙肝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CV标本库,从中选出资料完整的29例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住院患者,通过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消除脾功能亢进,再用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为今后丙肝肝硬化合并脾亢的患者是进行脾切除术或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提供临床依据,也为丙肝肝硬化合并脾亢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问题积累经验。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和标本库的建立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我院就诊的HCV慢性感染患者。系统进行患者的标本和临床信息的登记,并将部分患者的血清进HCV RNA定量检测及HCV基因型分型,研究人群中HCV的致病机理、病毒进化和机体因素及病毒相互作用。二、丙肝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从上述的人HCV资料库中选出资料完整的29例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住院患者,通过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消除脾功能亢进,再用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一、成功建立了我院就诊的HC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标本库,为人群中HCV的致病机理、病毒进化和机体因素及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和最终的疫苗研制、药物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二、HCV感染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仍是以血液传播为主,吸毒传播的方式也不可忽视;我国流行的HCV基因型仍以1b为主,同时2a、1b/2a各占了一部分的比例;因受研究样本例数限制,对于基因型与肝病的严重程度间有无相关性,有待于扩充样本后进一步完善和证实。三、29例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住院患者,通过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消除脾功能亢进,再用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2.07%(18/29),HCV持续转阴率为68.97%(20/29),ALT持续复常率为72.41%(21/29);患者的依从性较好,无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一、成功建立了人HCV感染临床资料标本库,该标本库的建立将为人群中的HCV的致病机理、病毒进化和机体因素及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和最终的疫苗研制、药物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存在的不足是收集的病例数仍较少,受患者经济及观念的制约,基因型测定的人员数较少;并且未能完全收集患者的PBMC,下一步计划拟进一步将其完善。二、通过对丙肝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消除脾功能亢进后给予Peg-IFNα-2α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发现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并可获得较好的持续治疗应答率,减少了肝衰竭及肝癌的发生。